初中化学除杂、提纯方法及例题将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而分别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种方法叫做混合物的分离。
将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去而获得纯净物质,叫提纯或除杂。
除杂题是初中化学的常见题,它灵活多变,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
现列举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 物理方法1.l 过滤法.原理: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通过过滤而分开的方法称为过滤法。
如:氯化钙(CaCl2)中含有少量碳酸钙(CaCO3)杂质,先将混合物加水(H2O)溶解,由于氯化钙(CaCl2)溶于水,而碳酸钙(CaCO3)难溶于水,过滤除去杂质碳酸钙(CaCO3),然后蒸发滤液,得到固体氯化钙(CaCl2)。
如果要获得杂质碳酸钙(CaCO3),可洗涤烘干。
练习1 下列混合物可以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来分离的是:()A.CaCO3 CaO B.NaCl KNO3C.NaNO3 BaSO4D.KCl KClO3评析:A.CaCO3↓CaO+H2O = Ca(OH)2 氧化钙在水中溶解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这种新的物质,几遍碳酸钙不溶于水,蒸发操作结束后,蒸发出来的晶体也只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并不是碳酸钙和氧化钙。
这个选项比较易错的是同学们可能会忘记氧化钙会与水反应。
B,D两个选项里的四种物质都是可溶于水,因此过滤这个步骤不能使之分离。
正确答案:C1.2 结晶法.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可用结晶的方法分离。
eg:除去固体硝酸钾(KNO3)中混有的氯化钠(NaCl)杂质,先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然后逐步冷却,由于硝酸钾(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温度降低,大部分硝酸钾成为晶体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得不显著,所以大部分氯化钠仍留在母液中,通过过滤把硝酸钾和氨化钠溶液分开。
为进一步提纯硝酸钾,可再重复操作一次,叫重结晶或再结晶。
练习2 下列混合物适宜用结晶法分离的是:()A.NaNO3 Na2CO3B.NaNO3 NaCl C.NaOH Mg(OH)2D.NaCl BaSO42 化学方法:原理(一)、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原物反应。
(二)、反应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三)、反应后恢复原物状态。
(四)、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初中常用化学除杂方法有以下几种:2.1 沉淀法:使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生成沉淀通过过滤而除去。
练习3 下列混合物可用沉淀法除去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的是()A.KNO3〔Ba(NO3)2〕B.NaCl〔KNO3〕C.NaNO3 [NaCl] D.Ca(NO3)2 [AgCl]2.2 化气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变成气体而除去。
如:硝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可将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稀硝酸溶液,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滤液,获得硝酸钠固体。
练习4、下列混合物中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适宜用气体法除去的是:A.NaNO3〔Ba(NO3)2〕B.NaCl [Mg(OH)2]C.KNO3〔K2CO3〕D.Na2SO4〔MgSO4〕Key:四种杂质都是不同的化合物,其中C的杂质是碳酸盐,这个比较特殊,和酸反应都会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所以本题答案选C。
2.3 置换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量试剂通过发生置换反应而除去。
如:硫酸锌(ZnSO4)固体中含有少量硫酸铜(CuSO4)杂质,可将混合物溶解之后,加人适量锌粉(Zn),再过滤除去被置换出来的铜(Cu),蒸发滤液获得硫酸铜固体。
练习5 加入下列哪些物质可以除去硫酸亚铁(FeSO4)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杂质硫酸铜(CuSO4)()A. ZnB.FeC.CuD.MgKey:这题属于容易题,金属活动性表适用于置换反应,在这四个选项的四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置换出Cu来而又不增添新的杂质,那就最好的选择就是Fe,本题答案是B。
练习6 将混有少量铁粉(Fe)和锌粉(Zn)的硫酸铜晶体(CuSO4)溶于适量水,充分净置过滤,结果是A.滤出了混杂在其中的铁粉B.滤出了混杂在其中的锌粉C.滤出了一些铜粉D.什么也没滤出Key: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少量、充分。
少量的铁粉和锌粉,表明并不能把所有的Cu都置换出来,反而是锌铁都充分地反应了,所以不可能会有锌粉和铁粉滤出,不选A和B。
既然有少量的锌粉和铁粉置换出Cu,则一定会有少量的铜粉滤出。
本题选C.2.4 吸收法:两种以上混合气体中的杂质被某种溶剂或溶液吸收,而要提纯的气体不能被吸收时,可用此方法。
如:一氧化碳(CO)中含有二氧化碳(CO2)时,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NaOH)的溶液。
·2.5 其它法: 将混合物中的杂质用化学方法转化成其它物质。
如:氧化钙(CaO)中含有碳酸钙(CaCO3),可采用高温燃烧的方法,使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除去杂质。
化学方程式:CaCO3高温CaO + CO2初中化学推断题的解法及题型化学推断题是初中化学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题型,这类题具有条件隐蔽、文图较多、关系复杂、综合性强等特点。
一、解题步骤1. 审题认真审读原理,弄清文意和图意,理出题给条件,深挖细找,反复推敲。
2. 分析抓住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出发,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3. 解答根据题目的要求,按照分析和推理的结果,认真而全面地解答。
4. 检验得出结论后切勿忘记验证。
其方法是将所得答案放回原题中检验,若完全符合,则说明答案正确。
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需要另行思考,推出正确答案。
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1. 以物质特征为突破口COLOR(1)固体颜色:Fe、C、CuO、MnO2、Fe2O3;Cu、Fe2O3;Cu2(OH)2CO3;CuSO4·5H2O。
(2)溶液颜色:CuCl2、CuSO4(蓝色);FeCl2、FeSO4(浅绿色);FeCl3、Fe2(SO4)3(黄色)。
P.S.:溶液呈蓝色是因为存在有CU+(3)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S、H2在空气中燃烧(浅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4)沉淀颜色:BaSO4、AgCl、CaCO3、BaCO3(白色);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
2. 以物质物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2O);催化剂(KClO3分解制O2);高温(CaCO3分解;C、CO还原CuO、Fe2O3);加热(KClO3、KMnO4、Cu(OH)2等的分解,H2还原CuO、Fe2O3)。
3. 以物质特征反应为突破口(1)分解生成两种或3种物质的反应(2)单质A+化合物B→单质C+化合物D(3)单质A+化合物B→化合物C+化合物D(4)化合物A+化合物B→单质C+化合物D(5)化合物A 化合物C 化合物D:(6)三角关系5. 以物质特征反应现象为突破口(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2)能使黑色CuO粉末变红(或红色Fe2O3粉末变黑)的气体是H2 或CO,固体是C。
(3)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O2,使火焰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
(4)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水蒸气。
(5)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6)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有机物,如CH4、C2H5OH 等。
(7)不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6. 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6)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7)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8)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9)最常用的溶剂是H2O。
(10)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二、题型及例析1. 元素推断题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先理清题目中给出的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找出突破口,逐一推断出来。
例1. (湖南)原子的核电荷数小于18的某元素X,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 (n为正整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原子中的质子数为,有关X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X能形成化学式为的碱B. X肯定能形成化学式为的含氧酸钠盐C.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核电荷数肯定为奇数D. X是非金属元素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X为何种元素。
因为n是电子层数,当时,最外层电子数为3,质子数为1,这不是氢原子;当或3时,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5、7。
质子数分别为7、17。
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分别是氮元素和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都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表现为负价,不可能与离子结合成碱,但氯、氮两元素均可与氧元素结合形成含氧酸根原子团,跟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组成化合物,像B项中的。
答案为A。
2.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此类题给出常见物质的特征或特殊性质、特殊反应等。
综合能力要求高,但初中涉及的物质种类不多且很典型。
根据题给信息,寻找突破口,顺藤摸瓜,可较顺利地推断出来。
例2. (辽宁锦州)X、Y、Z三种物质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根据以上关系:(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X_______,甲________,乙_________ (2)写出乙与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分析:仔细观察题中框图,我们会发现:在一个反应中,已知物质出现最多的是以此为突破口,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则X必为,然后可知Y为,Z为,甲为,乙为。
把以上答案放入原题,完全符合题意,说明所得答案正确。
3. 实验推断题此类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但要求同学们具备有关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实验操作的经历和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联系实际,逐一分析推断。
例3. (辽宁锦州)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中,通入的气体A是氢气和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两种,黑色粉末B是氧化铜和木炭粉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判断:气体A和黑色粉末B的可能组合有哪几种?(每种组合中A和B的成分均要求用化学式表示)分析:由题中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反应后一定生成了和,可能发生的反应有:①,②,③。
因此,水的来源只有一个,则气体A中必含有的来源有两个,则C和CO可能只含其中之一,也可能两者都含有。
故气体A和黑色粉末B可能有三种组合:①A为,B为CuO和C;②A为和CO,B为CuO;③A为和CO,B为CuO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