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最早的是地主阶级,如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时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只是先进的“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第二次鸦片后,地主阶级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继续向西方学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文化主张,并且把这种主张付诸实践,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但由于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社会性质,所以,最后的结局只能破产,其救国道路行不通。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走日本式道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孙中山等主张走美国式道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但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外反动势力格外强大,因此,资产阶级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中国何去何从?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摆脱外来压迫?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

因此,从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最终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从而赢得了中国的独立。

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李大钊。

他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分析了法国与俄国革命之不同,指明俄国的道路更适合中国;还有《庶民的胜利》,来宣传民权思想。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

李大钊于1919年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驱逐军阀运动。

1919年底,热心宣传新文化、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很快就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毛泽东当时和陈独秀讨论的书籍,主要是〈共产党宣言〉等书。

他在读了这些著作后,牢牢记住了“阶级斗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在北方吹来的马列主义之风熏陶下,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动进入现代化,开始外源性现代化历程,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两大历史任务。

这是大的历史背景。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首先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得出的。

从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了救国图存的艰难历程:从器物学习的洋务运动到制度学习的辛亥革命,都未能成功。

正在万马齐喑的困惑阶段,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使中国人民意识到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法宝马克思主义。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阶级立场,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

是最具人文关怀的未来学说。

正是这样,最终经过中国人民理性法庭的审判,被选择。

请大家一定不要被政治化扭曲、误解的马克思主义,那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解读,有其历史原因,大家要理性、客观看待问题。

历史问题:先进知识分子是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成功,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在中国行不通。

这就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探求更好的方式挽救中国。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启示我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能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与俄国领导者的阶级属性是一致的,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而且,十月革命中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选择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

二、中国的先进分子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发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提出了民主与科学,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工人阶级为主,联合农民、学生等各界群众的新的社会力量的不断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与自身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成立,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组织基础。

这就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了肥沃的土壤。

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中,李大钊起着主要的作用。

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萧楚女曾两次到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任教,她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给学生讲《共产党宣言》,还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在校内外组织领导青年开展各种革命活动。

张伯简曾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还努力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他编纂《社会进化简史》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开始着重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学习了列宁的著作;有些组织还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工作;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进行了斗争,还到工人中去宣传和组织。

这无疑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反映并推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的革命与建设的改造中,诞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曾今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屡次地失败,这使人们陷入了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

最后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知识分子做出这样的选择是经过多次磨难之后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在于“目标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自己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令世人惊叹不已的古代文化,谱写下了一部光辉的诗篇。

然而,在清王朝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的时候,西方的一声炮响惊醒了他们的美梦。

古人云:“落后就要挨打”,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纷纷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对中国虎视眈眈。

屡次失败的清王朝统治者被迫一次又次地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此时,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他们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林则徐虎门销烟,严复发出“救亡”的呐喊,洋务派力图“自强、求富”……然而地主阶级的这一切努力,并不能挽救处在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

此时的中国农民也做出了强烈的反抗,从三元里抗英到太平天国战争,从义和团到白朗起义,经历了血与火的抗争,生与死的较量。

然而由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方式的代表,不可能组成起领导作用的政党,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斗争失败的命运。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二人搞了个“百日维新”。

他们幻想在不改变现在政权和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只是对社会积弊小修小补,终亦不为统治者容忍。

“中体西用”的方式必然不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元旦,建立了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且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但是现实很快让人们失望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仍旧是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封建统治的基础依然根深蒂固。

南京临时政府只是昙花一现,北洋军阀代替了清朝王室。

辛亥革命失败了,人民从此又回到了火热水深的艰难生活,依然在痛苦中挣扎。

现实是那么的黑暗,眼前没有尽头,没有出路。

实践证明旧式的农民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都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此时的中国人民迷茫了。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隔岸观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王国灭种之病根。

”此后,有志之士也在痛苦地寻找出路,先进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思考新的救国思想,新的革命需要有先进的、科学的并且可以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的指导。

然而,正在这时,阿芙乐号巡洋舰的炮声宣告了中国的北方邻国——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李大钊说,十月革命的开始,“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

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无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

”彷徨的、不断探索着的中国人当然有理由对马克思进行一次实验。

一个工农群众当家作主的新国家的诞生,使在苦难中挣扎的中国人民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并给了他们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因此,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不断经受挫折后所作出的深思熟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初期阶段产生的,马克思目睹了资本家在牟取利润时的不择手段,对劳动者的残酷的、赤裸裸的剥削和压榨。

他指出,必须要用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他在剖析了资本主义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推究,创立了一个共产主义分两步走的社会模式,即由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为了实现他所要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他选择了阶级斗争,并为阶级斗争创立了一整套理论。

他把希望寄托在工人阶级身上。

这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尽管当时还没有这样明确地提出这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影响主要限于欧洲。

然而欧洲的无产阶级并没有接受他的学说,只是有一小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他的学说,从而涌现出了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思潮”。

在中国,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也提过一下马克思。

开始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正如瞿秋白所说:“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

然而究竟如俄国19世纪40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

”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行会)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观点,在各种报刊上纷然杂陈。

起初,在各种社会主义的思想中,无政府主义占着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