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目二】50道易错题中学科目二1.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为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别差异以及安排教学所进行的评价称之为(?)。
A.形成性评价?B.标准参照评价?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情感、意志属于意向,思维属于认知。
所以本题选A。
3.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A.课程标准?B.课程方案C.课程目标?D.教科书【答案】B【解析】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课本):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B.表现性评价?C.概念图?D.档案袋评价法【答案】A【解析】替代性评价最初是针对传统纸笔标准化测验评价方式的不足而提出的。
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生活情境中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成果来评价学生。
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法、概念图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替代性评价方法。
6.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是(??)A.《论语》?B.《大教学论》?8.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接知如接枝”体现了教学的(?)。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直观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答案】B【解析】直观性原则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掌握原本难懂的理论知识。
陶行知的“接知如接枝”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
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
”强调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正是直观性原则的体现。
故选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重点,讲最关键的部分,促进学生的理解,体现了()原则。
B.夸美纽斯C.康德?D.赫尔巴特【答案】C【解析】德国着名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并在晚年将自己有关教育的讲演稿交给学生编纂发表.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他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11.“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这是贯彻德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A.连贯性?B.疏导性?C.一致性?13.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A.所接受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B.所学科目的总和及社会实践活动?C.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D.所有教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答案】C【解析】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本题选C。
14.下面对班主任工作基本职责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是(?)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对全班每个学生的发展负责?B.全面了解学生,确保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C.与家长保持联系,教育好每个学生?1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提高道德认识?B.陶冶道德情感?C.培养道德行为?D.组织活动和交往【答案】DC.加强实践性?D.加强弹性【答案】B【解析】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的是:(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
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本校课程方案。
B项突出科学性不属于,本题选B。
19.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对儿童成长和发展起主要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家庭教育?B.自我教育?21.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知识,发挥()的作用,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A.复习B.积极遗忘?C.过度学习D.精细加工【答案】B【解析】积极遗忘,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忘记了作为例证的事实与细节,记住的是概括性高的概念与原理。
这种遗忘所失去的是细节,对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损失。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和总结的方法,整理所学习的知识,发挥积极遗忘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C.过度学习。
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
D.精细加工。
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2.课堂教学的本质是(?)D.立体感觉能力【答案】C【解析】深度感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
差别感受性是感受物体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选项ABD均属于感觉范畴。
2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B.面向全体学生?C.强调创新教育?D.取消应试教育【答案】B【解析】全体性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26.胡老师抱怨她班上的学生:“当他们违反纪律时,我对他们大喊大叫,但是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加以解释。
A.正强化?B.负强化?C.给予惩罚?D.消退【答案】A【解析】从胡老师的表述中,可以了解到,每次胡老师对学生大吵大闹之后,学生的违反纪律的行为增加,这个可以用行为主义的不良刺激正强化来解释,即施加一个刺激,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27.教师讲课时,一位小学生一会听教师讲,一会儿翻书,一会在本子上写什么,你认为小学生这时的注意状态是(??)。
D.形象性【答案】D【解析】瞬时记忆,也称感觉记忆,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保留瞬间的记忆。
瞬时记忆的特点:(1)有鲜明的形象性;(2)记忆容量较大,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信息均可进入瞬时记忆;(3)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不超过1秒钟,听觉信息不超过2秒,超过这个时间,就会消失,但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
因此,题干中问的是瞬时记忆的信息贮存的方式特点,即形象性。
而A选项暂时性是瞬时记忆的存储的时间特点,不符合题意。
B、C选项明显不符合瞬时记忆特点。
所以答案选D。
29.“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是一种(?)。
A.再认?B.有意再现?C.直接再现?D.间接再现31.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是()A.营养B.遗传?C.教育?D.环境【答案】D【解析】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遗传、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要把握。
遗传的作用是为个体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胜利前提,学校是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决定作用。
32.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的教育家是()。
A.列宁B.加里宁?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抓关键期。
本题中,题干问的是阶段性规律的要求,因此应选B。
34.在人的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前,生殖系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之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个反应了个体身心发展的(?)B.不平衡性?C.顺序性?D.阶段性【答案】B对面的谈话,口头信息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6.对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的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属于()A.程序性记忆?B.陈述性记忆?D.语义记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的种类,选D。
A选项中的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与题意不合,不选。
选项B中的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
它可以通过言语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与题意不合,排A.认识的间接性?B.认识的交往性?C.认识的教育性?D.有领导的认识【答案】D【解析】选项中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四个表现,题干中的关键词“在教师指导下”,不难选出教学过程是“有领导的认识”,领导即是教师。
认识的间接性是指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学生大量的间接经验。
认识的交往性是指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认识的教育性是指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通过认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通过认识也能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39.儿童发展中的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答案】D【解析】A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B自我概念,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C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D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
题目中李兴解出复杂的题目,认为自己的能力符合自己的标准,感到满意,属于自我体验,故此题选D。
41.班杜拉提出动机发展四个过程是注意、保持、动作生成和()A.动作再现?B.动机?C.反馈?D.结果再现【答案】BC.言语命题?D.图式【答案】B【解析】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概念的形成也是借助于词与句子来实现的。
所以本题选B。
命题是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图式是主体已有的一种内部认知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将相互联系的概念、命题和表象组织起来的认知结构。
44.老师在黑板上演算的过程是属于()A.原型操作?B.原型内化?C.原型定向?D.原型整合【答案】C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评论和断定。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