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 世纪40― 50 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E. Erikson )。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 性发展
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

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

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1)婴儿前期(0―2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候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

此时的婴儿得到母亲有规律地照顾,对世界将会有充分的信任。

这样的孩子在孩童其充满着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反之孩子将会出现退缩和对世界的不信任。

当然这种对孩子的基本信任也不是无限制地给予,因为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信任一切人和一切的事情对孩子是危险的。

一定的不信任是必要的,也是健康的,对生存有帮助。

这阶段没有得到充分关照的孩子,他们不敢希望未来(孩子对未来的希望是行动的动力),这样的孩子总是喜欢在父母的身边而不敢四处活动,这是对外界世界不信任的表现。

一个得到信任的儿童,他们不怕失败,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2)婴儿后期(2―4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大量的技能(如谈话,爬,走等),孩子也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是或不做某事。

这时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冲突。

此时作为父母应该既宽容,应该坚持确立儿童的良好习惯,做到宽严相济。

如果父母过分纵容保护,或惩罚严厉不公正、儿童就会怀疑并感到害羞。

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豪感来源于未失去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怀疑与害羞来源于外部的过分控制和自我控制力受损害。

这阶段的儿童的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则儿童就形成意志品质,其表现出自我意志和自我选择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3)幼儿期(4―7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语言更加简练,更富于想象。

这些能力的发展使儿童更能自主性地思维,行为,幻想和对未来提出计划。

这阶段的孩子对性别差异有很大的好奇心。

他们有旺盛的精力,有很大的求知欲。

这时候的儿童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进一步思考他们可能,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们有了更多的社会意识,他们探索什么
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

这阶段父母应该尊重和培养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这阶段充分发的儿童主动性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发展。

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他们离开这个阶段时将缺乏主动性,他们经常有犯罪感,保守,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对自己的信任。

这阶段充分发展的儿童,就会获得“目的”品质。

艾里克森把目的品质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期现象的打击,犯罪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阻止。

(4)童年期(7―12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这时的儿童在大多数是上小学阶段。

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生活所需要的技能,接受社会技能以适应她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但是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到有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应该感到有勤奋感,这会让儿童在以后找工作的满怀信心,这时候也会使儿童过分看中工作的重要性,对人类的其他生活方面默然处之。

这时候儿童在学习和学习技能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将会出现自卑,他们会怀疑自己对社会是不是有用的人,甚至会出现“被处理过”的多余感觉。

儿童在这个阶段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具有能力品质。

艾里克森对能力品质是这么说的“能力,就是技能和智力在完成任务时的自如运用,他不会被儿童期的自卑感削弱”
(5)青少年期(12―18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儿童知道了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他们的不同角色。

这一阶段是对前阶段的各种“材料” 加以综合的过程。

在这青少年阶段他们必须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

艾里克森对这一阶段的描述最具有特色。

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发展的人将会出现“同一性危机” 。

同一性是对自我身份确定的自我意识,用艾里克森的话说“一种知道自己去什么地方的感觉” 。

艾里克森指出:“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内部生理发育的飞速变化及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任务,此时他们主要的是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她们对自我的感受进行比较,以及如何将早期培养起来的技能与角色于这个时候的典型职业联系起来。

现在发生于自我同一性中的角色整合比整个童年期中身份感的总和还要多。

利用力比多能量,由天资发展出的才能和社会角色所提供的机会去整合所有的身份感是这一时期的自我能力。

这种自我同一性的感受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验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
这个阶段不能获得同一性,那么这个人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的自我意向。

如果这个阶段青少年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那么她们就会形成忠诚的品格。

艾里克森把忠诚
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仍然忠于发自内心的誓言的能力” 。

从这个时候开始,生活就是扮演同一性的过程。

一个人已经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角色一直扮演下去。

那么他会把自己(6)成年早期(18―25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
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这个阶段是发展具有爱的能力和会工作的人。

一个人对自己有确定的同一感才敢与他人建立爱情关系。

具有坚定的自我意识的人,才能与他建立起亲密关系。

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意味着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具有牺牲精神,牺牲精神需要很大的自我确定感,对自己不敢确定的人是没有能力给与他人爱或感情的。

如果在这个阶段中,个人具有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那他就会形成爱的品质“爱是一种抑制不同机能遗传性的对立而永远相互献身” 。

(7)成年中期(25―50 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人生的中年期。

一个人顺利地通过了同一性时期,那他就会把这些传给下一代。

这一阶段不能发展繁殖感的人,其特征是停滞和人际关系贫乏。

(8)成年后期(65 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通过前几个阶段的发展,人就有充实幸福的生活,这一阶段对人生是感受阶段。

对人生没有做什么的人,这时候常常回忆以往的事情和对人生的绝望。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艾里克森对人生的终身理论就是一个人充分发展自我的理论。

在他的这种理论基础上,他认为人的苦恼就是“我应该相信什么,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等等问题。

所以他的治疗理论就是重新整合同一性的过程。

艾里克森的理论让我们重视:他到底需要什么,他想要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