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整合后现代心理治疗产生的主要原因第十二章心理治疗方法的新进展心理治疗发展有哪些趋势(一)方法兼容,打破学派分立的局面在发展初期,各派相互排斥,门户甚深,但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学者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和方法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心理问题,于是人们逐渐抛弃门户之见,打破学派分立的局面,彼此借鉴,取长补短、不拘一格,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或同时采用几种不同学派的方法。
持上述方法的临床心理学家成立了“整合心理治疗学会”(SEPI)兼容模式的代表人物为Lazarus 和Beutle ,整合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eitman 和Patterson.(二)强调内外因互动的行为生态观行为的生态观强调不同情境引发不同行为,强调内因外因的互动平衡,相互作用,而不苛求分辨孰为因孰为果。
人患心理障碍或疾病就表示个体行为与环境配合不良,是生态系统失衡的结果。
行为生态观提示我们,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只有将促进个体心理成长与改变外界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调试,同步改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长远稳定效果。
(三)向常模挑战的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重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结构是多元文化主义对治疗理论的直接影响。
世界是复杂的,人们生活经验是多样的,多元文化治疗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多元,摆脱所谓常态或常模的束缚,改变个人与文化分离的现实,以宽容的态度,从多元角度审视来访者的问题,采用有弹性的,多元化的方法,使来访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多元文化治疗强调情境导向,参照来访者的文化背景解释其认知、文化差异调整治疗的方法技巧。
重视性别、年龄、教育、职业、宗教、情绪和行为问题,并根据种族等社会文化变量的影响。
后现代心理治疗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基础(一)后现代的哲学思潮1980 年,托夫勒在他著名的“第3 次浪潮”中明确指出:“未来社会将因科技工业的发展而使人类生活产生空前的剧变。
”托夫勒所谓的剧变是指工业社会所强调的标准化、规格化、客观性等,将随着科技文明所引发的新生活方式而必须做空前的调整。
科技发展的结果,使人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虚拟”反而成为生活中无可避免的真实。
因此,什么是真实便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哲学思维。
真理的概念在20 世纪末受到严重的挑战,从后现代社会的观点来看,似乎不能从任何前置性的观点或任何假定说明真理与真实的存在。
人是经由主体经验的创造并与环境的互动才能被了解,人的行为无法从分析与解释中发现自我存在的真实。
(二)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产生相对而言,后现代思维不认为剔除或修正个人对自我歪曲的认知或调整个人的情绪经验便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人必须经由自我的创造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
在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心理治疗完全被看做是一种谈话活动,一种语言艺术,一个人的问题是自己在用语言解释经验的过程中建构出来的,因此来访者自己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治疗师的专家地位被彻底摧毁,他的职责只是引导来访者重新审视和叙事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某种所谓的真理强加给来访者。
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两种治疗方法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和叙事治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概念和特点焦点解决治疗(SFBT)是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的发生。
SFBT 不是注重问题的内涵和结构,而是把焦点放在探讨问题不发生时的状况,如太极图中有黑,有白,SFBT 的做法是从白的部分扩展,由于整个系统是固定平衡的,一旦白的部分扩大一些,黑的部分就减少一些,白的部分一点点增加,整个系统的改变就发生了。
他们相信人本身已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寻求协助时,往往为眼前的问题所困扰,在以往无效的方法里不断打转,因此要善用来访者已有的潜能,并加以发挥。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基本理念(一)事出并非有定因SFBT 认为许多问题发生的因果关系非常难确定,问题往往是互动下的产物,原来的因演变成后来的果,后来的果又变成因,不断循环下去,如果一味进行因果分析,容易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矛盾中。
(二)问题症状同样具有正向功能SFBT 认为一个问题的存在,不见得只呈现出病态或弱点,有时也存在有正向功能,协助来访者寻求更好的方法取代问题行为,而又能保有其正向的期待,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三)合作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SFBT 认为在言谈的过程中,来访者和治疗师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与互动关系。
在他们看来,治疗师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专家,来访者则是最了解问题的专家,只有两者相互合作,才有机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四)不当的解决方法是造成问题的根本SFBT 认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而是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导致问题的出现,甚至会带来更大的问题,这是由于人们试图解决问题但却“形成不适当的习惯模式” 。
(五)来访者自身问题专家SFBT 认为来访者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治疗应从强调来访者的优点而非缺点着手,相信来访者本身具备所有改变现状的资源,强调利用来访者本身的资源达到改变的目标,提供机会让来访者去积极发现改变的线索。
(六)从正向的意义出发SFBT 强调来访者的正向力量,而不是去看他们的缺陷,强调他们成功的经验,而不是失败,强调来访者的可能性,而不是他们的限制。
SFBT 是从正向的角度来拟定治疗目标,强调做什么能够解决问题。
(七)骨牌效应SFBT 认为,小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的目标可以带动来访者解决行动的信心与动机,尤其是最先出现的小的改变是曾经发生过的成功例外时,则行动起来更容易。
所以,SFBT 治疗师在治疗中,引导来访者看到小改变的存在,看重小改变的价值,促进小改变的发生与持续。
(八)凡事都有例外,有例外就能解决。
SFBT 在了解来访者问题性质的同时,特别持续地注意“例外”的存在。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谈话的3 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目标焦点解决治疗的特点是将每次60 分钟的治疗分为3 个阶段,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40 分钟),休息阶段(10 分钟),正向回馈阶段(10 分钟)(一)建构解决对话阶段建构解决对话阶段是会谈的主轴,主要以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对话为主,包括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和假设解决架构3 个部分。
1目标架构:治疗师引导来访者进入治疗访谈,澄清来访者想要的目标,并建立治疗的工作目标。
2 例外架构: 例外架构就是引导来访者说他的问题何时不会发生, 或引导来访者发现自己想 要的目标或已经存在的解决方式。
3 假设解决架构:主要是使来访者假想,如果问题已经解决或目标达成之时,他会是什么样 子,跟现在会有什么不同,并鼓励来访者去做目前可以做到的。
(二)休息阶段这个阶段治疗师会离开会谈场所, 回顾和整理第一阶段中来访者所提及的有效解决问题的途 径,及思考如何对来访者进行有效的回馈,也可以和观察员或其他治疗师进行讨论。
(三)正向回馈阶段此时, 治疗师再回到会谈场所, 并以正向回馈,有意义的信息及家庭作业, 提供在休息阶段 所设计的介入策略给来访者参与,以促使来访者的行动或改变。
般化、奇迹询问、例外询问、评量询问技术、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的概念 一般化 :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叙述, 给来访者提供相关的专业信息时, 为了让来访者觉得他的遭遇具有普遍性,以降低或疏解来访者的情绪。
奇迹询问 :是依照来访者的参照架构加以想像问题解决了, 问题不存在时的情景, 引导来访 者去看当他们的问题不再是问题时他们的生活景象, 移动到一个未来导向、比较满意的生活。
例外询问: 例外是问题严重程度比较轻微的情况,法或行动。
来访者所抱怨的问题一定有例外存在,来访者找出例外, 引导来访者去看抱怨的问题没有发生或没那么严重的时候, 到底发生了什 么事情。
评量询问技术: 评量询问是利用数值评量( 0~10 )协助来访者将抽象的概念以比较具体的 方式加以描述的询问方式, 是请来访者将他的观察、 印象和预测在一个 0~10 的量表上反映它将来访者的焦点从现在和过去的问题 也可以是假设问题解决的景象中的解决方 只是被来访者忽略, 治疗师的责任是协出来。
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的概念:是引导来访者从最先出现的迹象描绘,展开解决行动的步骤。
一般化、奇迹询问、例外询问、评量询问技术、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等技术的使用原则一般化的原则:让来访者觉得他的遭遇具有普遍性。
奇迹询问的原则:讲慢一点、逐渐的,用比较柔软的声音,让来访者有足够的时间从问题焦点转换到解决焦点。
例外询问的原则:尊重来访者的参照架构,倾听来访者的叙述,反应来访者叙述的内容,让来访者觉得自己是专家。
评量询问技术:可以用来询问来访者几乎对任何事的知觉。
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的原则:从小的、明确的、最先出现的行为表现入手。
叙事治疗领会:1 叙事与个人生命故事的关系,人之所以会产生困扰是受主流故事的压迫、治疗目标——重新述说个人的生命故事”这些叙事治疗的含义。
2 叙事治疗打开个人与问题的空间——问题外化的对话、人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相关影响力的问话、发现例外的经验——独特结果的问句、重写生命故事——替代故事的发展的叙述的对话技术。
3 例外性事件、解构、丰富新故事、见证、仪式和庆祝等的具体含义和做法。
综合运用:1 熟练应用问题外化的对话、相关影响力的问话、独特结果的问句、替代故事的发展的叙述对话技术。
识记:叙事治疗“现实是由社会建构出来的、现实是经语言构成的、现实是以故事来组成并得以维持、叙事治疗认为现代主义者所强调的真理与客观事实,并非是不变与唯一的标准,认为知识的来源就是通过认知者彼此的沟通所建立的,我们所处的现实是彼此协调所产生的现实。
主要表现为:1 现实是由社会建构出来的,我们社会里的信仰、法律、社会习俗、衣食习惯等交织成的心理现实,是长时间社会互动形成的。
2 现实是由语言构成的,在后现代主义世界观下,语言文字代表“真是世界” 中一对一表达物体和事件的方式,语言组成了我们的信念和世界,社会在语言中得到建构。
3 现实是以故事来组成的,并得以维持。
每一个人的现实世界都是个体在某一时间段内主要故事建构的。
叙事与个人生命故事的关系、在说故事中赋予生命经验意义,故事也提供了一个人的经验的凝结与连续。
来访者通常会借助故事来述说个人对生活环境所发生时间的理解和诠释,因此可说是个个人经验的重述。
每个社群、文化有其普遍的通则和规范,形成个人对于所谓现实的“叙事” ,并形成有意义的生活。
不论我们属于什么文化,其叙事都会影响我们认为生命中特别的事件具有某种意义,而认为其他事件较不具意义,每个留在记忆中的事件都组成一个故事,各个故事组合起来就是生活叙事,从经验上来说,我们的生活叙事就是我们的生活。
由此可知,个人对生命所做的叙事不仅是反映了个人生命中的体验与经历,并且会依照个人所叙事的故事继续来进行个人生命的发展人之所以会产生困扰是受主流故事的压迫、所谓主流故事是在任何文化中,都会有些叙事比其他叙事更占优势,这些主流故事会详细说明他们喜欢和习惯的信念方式,并表现在其特殊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