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金融监管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我国金融监管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摘要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它的安全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与稳定。

随着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混业经营趋势也日益明显,银行风险程度也日益加大,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模式,充分发挥银行业在金融深化和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使其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有效的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已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的银行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我国银行也存在着容易引发危机的种种风险隐患。

为了避免累积金融风险,引导银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模式和加大银行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金融深化为背景,以银行监管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最后得出中国银行业监管模式的选择路径和形式。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系;银行监管;完善Banking supervision mode after the crisis eradevelopment researchAbstractBanks, as the core of a country's financial system, the safety of his relationship to the security of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and eve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and stability.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financial deepening, banks Mixed trend is increasingly evident, the banks are also increasingly greater degree of risk, how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regulatory model, give full play to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o that Its support of China's economy forward st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risks and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ory. 2007 outbreak of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quickly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world's banks are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China's banking crisis, there are also apt to cause all sorts of potential risks. To avoid the accumulation of financial risks,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ector, further improve our supervision of banks and increase bank supervision is imperative.For this situatio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financial deepening as the background and supervision of banks.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analysis, and finally come to post-crisis era of China's banking regulator mode select the path and form.Key words: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supervision; perfect第1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007年源于美国因不良贷款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的银行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其对世界经济的不良影响相对于过去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尤其是对银行业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是一个各国必须正视的课题。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他的安全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与稳定。

随着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混业经营趋势也日益明显,银行风险程度也日益加大,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模式,充分发挥银行业在金融深化和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使其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有效的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已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银行也存在着容易引发危机的种种风险隐患。

为了避免累积金融风险,引导银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模式和加大银行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1.2研究内容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银行监管模式理论入手,介绍国内外银行监管模式相关的理论;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银行业目前监管现状,阐述了中国银行业监管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第三部分介绍了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提出了后危机时代银行业监管模式的未来选择。

第2章银行监管模式的研究现状银行监管模式是指一国政府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银行业监管主体组织构架、银行业监管主体的行为方式等做出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2.1国外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现状弗里德曼1(1956)从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关系方面展开研究,指出由于货币具有广泛渗透性,使得银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产生重大影响,要想使政府的货币政策达到预期目标,必须与对银行业实施有效的监管。

明斯基2(1982)首次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

他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他们主观的增加风险业务,导致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因而对银行的经营行为监督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卡夫曼3(1996)从银行体系的传染性和系统风险的角度分析认为个别银行比其它企业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导致破产,银行业也因为比其它金融产业更脆弱更容易被摧毁。

詹姆斯.威廉维克里教授4(1996)提出了“激励相容”概念,他们把“信息不对称"问题转化成了机制设计的问题,展开了对银行监管模式理论研究新的一页。

他们认为,金融交易包含了银行与监管者之间、银行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监管者和公众之间显性和隐性合同的复杂结构。

佩克,图泰尔5 (1999)分别采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微观经济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从银行监管中获得的信息确实能够帮助中央银行更有效实旌货币政策,从而从实证角度证实了银行监管必要性。

德里曼德6 (2001)通过对银行及金融机构流动性方面的研究认为,银行业存1弗里德曼、瓦茨(美)著.巴曙松等译.美国货币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明斯基(美)著.张德卉译.凯思斯通论新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3卡夫曼(美)著.艾小燕译。

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机:论改革全球金融监督、IFll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必要性[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4Jams.Welianlas Investment and Irmovation:Theory and EmpiricalEvidence:Ashgate。

1997,59-125 5pake.Tutal,Therganizational tnJcture of Banking Supervision.FSl Occatioaal Paper,2000,(10):2506Delide皿aa,Issues in the Unification of Financial SectorSupervision,I盯Work Paper 2000在较大脆弱性,因为银行机构短借长贷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导致了金融机构内在的非流动性。

泰勒7 (2003)认为,从银行监管的独立性方面看,银行监管者需要高度的独立性,也就是监管者既应独立于政府,也应独立于金融业界来履行他的法定职责。

监管独立性对于中央银行独立性起到了非常大的补充作用,以实现保持货币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

2.2国内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现状陈建华8 (2002)认为中国应该马上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统一监管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他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体制还不是很完善,风险控制能力不强,过早实行分业监管不切实际,但由于加入WTO对中国的压力逐渐加大,金融开外要求不断加强,中国将加快统一监管的步伐。

白钦先,张荔9等(2003)认为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银行监管的形成。

因为,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入"可以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服从他的管理和监督,借此干预银行机构的经营行为,但并不是每一家银行都会享用这种“最后贷款人"的便利,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政府对每一家银行最直接的管制。

刘晓勇10(2003)认为央行和银监会的分工客观上对政府的随机性政策形成一种制衡,增加了它们联合抵制政府压力的能力,银监会的存在促使了央行的独立性,增加了执行货币政策的力度,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效率。

另外,他们认为应该减少政府对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干预,增加市场手段在货币管理中的比重。

高冬民11 (2005)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具体信息结构、经济特征、发展进程与开放程度取决于其金融监管制度的选择,它是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不同的监管模式适应于不同的金融环境。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金融深化不断推进,各方面金融环境还不是很成熟,实行完全的金融监管自由化还不是时机。

李艳12 (2007)认为金融监管不需与中央银行分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