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有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捕鱼的乐趣。

难点: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三教学时间:3课时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读通句子。

4.了解课文大意。

5.重点教学第一自然段。

6.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教学过程1、揭题,2、简介鸬鹚。

1)课件呈现课题。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21鸬鹚。

谁能把题目读准?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去查找鸬鹚的资料。

谁能向同学们介绍有关鸬鹚的情况?4)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

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介绍鸬鹚喉囊的作用,教学“喉囊”,范写并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写2遍。

5)看课题猜想课文内容——激趣。

同学们,课文以“鸬鹚”为题,请你猜猜可能写些什么内容?是否和《翠鸟》一文写法相似?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5、检查自学效果:1)读准字音2)记住字形:窄抹柔喉拣抛痕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是否读正确、通顺?读后请同学们评价。

4)课文写了什么?6、教师小结。

7、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2)交流:总的感受是很静很美;从下列词句中感受到很静: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平得像一面镜子”是比喻,说明湖面没有风、很静。

)B、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有窄有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

(“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浮”说明很静。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样子,说明渔人的心里很静很美。

)D、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把鸬鹚比作列队的士兵,说明鸬鹚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还没有行动,还很静。

)3)小结: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小湖的平静和美丽?(湖面、渔人、鸬鹚)4)朗读指导。

怎样读出静、读出美,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价。

齐读。

5)指导背诵:这么美的文字我们怎么把它记住呢?根据你的经验给同学们出出好主意?8、作业:背出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2—7自然段,(2、抓住重点词语“一抹”、“恢复”,(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感受渔民捕鱼的乐趣。

2、教学过程(1)复习: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2)说说听了以后总的感觉是什么?(3)导入新课,(4)学习课文2—5自然段。

a、“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b、交流:1)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一抹”)2)“一抹”是什么意思呢?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用哪些词语来把“一抹”代替?3、为什么用“一抹”而不用这些词语?这是第一个研究问题。

请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好在哪里?4、交流:看看你研究出了多少?教师随机点拨,得出好在“一抹”写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5、练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指名读——齐读)6、刚才我们通过研究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研究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

接着请同学们研究第二个问题: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2—5自然段,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7、交流:抹出了鸬鹚下水、粼粼波纹、鱼儿多多、渔人忙碌、心情愉悦、奖赏鸬鹚。

8、指导练读2—5自然段。

9、交流:把你认为读得或最喜爱读的语句读给大家听——齐读。

10、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结束了,渔人载着满满一仓鱼,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

这时候湖面又怎么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景物与前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边读边划出有关的语句。

11、交流:1)天色:2)湖面(理解“恢复”)3)渔人4)鸬鹚12、练读6、7自然段,体会文章的照应美。

13、小结:渔人在这样景色优美的小湖上捕鱼,捕鱼前悠然自得,捕鱼时既忙又乐,捕鱼后满载而归,这些都写出了渔家捕鱼的乐趣——渔家乐。

这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14、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背诵第一自然段。

2、熟读全文。

3、完成书面作业。

教学过程1、齐读全文。

2、总结全文。

3、背诵第一自然段。

4、默写第一自然段。

5、指导用“恢复”造句。

6、完成其他作业。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2设计理念: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自学为主,来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学习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认识“咒、暂”两个生字。

重点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教具准备:插图、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设计流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童话吗?为什么?今天,我们再学一篇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1)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抓住“没头脑”和“不高兴”变化前——变化后——变回原来的样子这个线索)(1)初读了课文之后,谁能按照“没头脑”和“不高兴”变化前——变化后——变回原来的样子这个线索给文章分为三段?变化前:(“没头脑”和“不高兴”是好朋友。

“没头脑”做事总想不周全,丢三落四。

“不高兴”做事总和大家相反,经常闹脾气。

他们在仙人的帮助下长大了,“没头脑”作了建筑师,“不高兴”作了演员。

)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这个内容?(1—11)变化后:他们给别人带来了很大的烦恼,请求仙人把他们变回来。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12—20)变回原来的样子:(“没头脑”明白了要从小养成好习惯,并开始改正自己的毛病。

)(2)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抓住“没头脑”和“不高兴”变化前——变化后——变回原来的样子这个线索)来概括主要内容。

2、探究明理。

(1)提出探究专题。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浏览课文,画出来。

(文章最后一段:“他说不管是不是梦,从小养成好习惯总是对的!”)“没头脑”为什么这么说?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谈谈你对要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

(2)分段汇报。

A、读第一段,体会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

谁从第一段中,找到答案?B、读第二段,体会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社会带来危害。

“没头脑”和“不高兴”认为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没什么,长大照样能干大事。

是不是长大就能改好呢?读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答案。

(3)角色换位,明道理。

此时,你就是这个“没头脑”,看着自己设计的大楼、看着台上不肯倒下的“不高兴”,你有什么想法?(4)你喜欢这个童话吗?(5)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没头脑”与“不高兴”?他们遇到过什么麻烦吗?四、课外拓展。

想象一下,如果“没头脑”当了演员,“不高兴”当上了建筑师,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内容简析:本课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讲了一对外号叫“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好朋友,他们一个办事经常丢三落四,一个做事总跟别人反着干,经常吃苦头,经常不高兴。

在仙人的帮助下,他们长大了,“没头脑”做了建筑师,“不高兴”当了演员。

但他们都因为自己的毛病,给大家带来了害处,造成了苦恼。

从此他们明白了,从小要养成好习惯。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教案3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 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大拇指汤姆》。

课文以大拇指汤姆的经历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汤姆的神奇经历为描写的主要内容:汤姆的出世、汤姆神奇、惊险的经历和成为国王的玩偶。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善良能给人带来幸福,同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为在实践中开展童话故事的写作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1)会认剖【pou】、宠、款等7 个生字,会写姆、褴、褛、婚等16 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童话故事的学习,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刻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说教法和学法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汇报预习情况——整体把握、理清线索—总结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叫大拇指汤姆?他都有哪些经历?他给他的父母带来了什么?”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板书:幸运——神奇——幸运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汤姆为什么叫大拇指汤姆。

他的身世虽离奇,但也为故事的推进设置的合乎情理。

正因为有了奇特的赐予,才有了汤姆父母的幸运,才使得他们显得“喜出望外”。

而幸运的同时,汤姆的父母也无时无刻不被汤姆的所作所为惊异着:他总是能有着神奇的经历,并且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更加离奇的一次经历改变了汤姆的命运,做了国王的玩偶赢得了赏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