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欲扬先抑在写作中的应用

欲扬先抑在写作中的应用


心电图



• 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 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 的印象。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了作者充沛的 感情,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 姿,另一方面也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 得更加酣畅、深沉。
•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 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 是欲扬先抑的道理。
• 阿麻终于死了,死在小石桥落成的 那一天。一阵爆竹声后,镇长说话了。 他没说多少话,后来他说:“这座小石 桥是阿麻把摆渡的分分角角积攒起来造 的。阿麻很早就知道他得了癌,但他一 直没有说出来。临死时,阿麻还念念不 忘镇上的人,他希望镇上的人们能原谅 他,阿麻摆渡收费这么贵,都是为了我 们这个镇哪!”镇长说着说着,哭了, 镇里的许多大人也开始抽泣,就连我们 这些小孩子也觉得眼眶湿湿的。唉,阿 麻,我们竟误解了他!
怎么写?
写人范文品读:
我的叔叔 我有一个顶好顶好的叔叔,他最疼我,我也很喜欢他。他是个 税务员,平时戴着大盖帽,威风极了。有时,他把大盖帽扣在我头 上,我迈起正步,逗得大家笑。可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使我对叔 叔有了新看法。 那是星期六晚上,妈妈带我去叔叔家玩。一进门,我就发现一位陌 生人在跟叔叔谈着什么。见我们进来,那陌生人一把抓起叔叔的大 盖帽,慌乱地盖住茶几上的一堆东西,便起身要走。只听叔叔说: “行,这事我一定能办好!”边说,边送那人出门。 趁叔叔去送客,我好奇地掀开大盖帽一看,呀!我一下子惊呆 了,厚厚一沓“大团结”!哼,叔叔也会做这见不得人的事儿,真 没想到!我气呼呼地想。不一会儿,叔叔走过来跟我说话,我故意 装做没听见,就是不理睬他。 第二天,叔叔到我家,问我昨天怎么啦,有没有不舒服。我白 了他一眼,一声不吭,心里横竖觉得叔叔挺不顺眼。为逗我开心, 他把大盖帽扣到我头上,被我狠狠地甩掉了。
【例文2】妈妈总是唠唠叨叨的,我在学 校辛苦学习一天,一回到家就问这问那, 比如在学校情况怎样、有没有考好等等, 说一大堆。直到有一天,我发高烧,妈妈 送我去了医院。回到家,她一直陪在我的 身边,给我讲小时候的趣事。顿时,妈妈 对我很好,其实我该明白,她都是为了我 更好才对我严厉了一点。而且,她工作很 辛苦,我应该体谅她。妈妈,您辛苦了。
晚上,妈妈要我去给奶奶送鱼。奶奶就住在叔叔家 里,我虽然不乐意见叔叔,但也不好说不去,只好去了。
来到叔叔家,幸好没碰见叔叔,谢天谢地。我把鱼递给奶 奶,转身就往外走。经过叔叔房间时,忽然听见里面有动 静,我就蹑手蹑脚地把门推开一道缝,向里面望去。糟 糕,昨天那个陌生人又在叔叔屋里。他又来干什么?我侧 着耳朵,想听个究竟。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 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 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
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 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 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 揣摩。
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先 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欣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变化的美一样。
虽然疫情严重,但是我们有必胜的决心。
我们有决心
他虽然平时斤斤计较,却在这次全民 战“疫”中捐出了全部积蓄。
捐出全部积蓄
长妈妈虽然举止粗鲁,但对我却很 关心。
对我很关心
什么是“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
物、人、事,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
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 欲扬先抑是写作文的一种手法,先对写作的
“我那罚款的事……”这是陌生人的声音。 屋里沉默了一会儿,叔叔开了口:“上次那件事,按 规定应罚5000元至10000元,但考虑到你是初次偷税,决 定罚款5000元。昨天你那2000元,我已经替你上交了, 明天你到所里再补交3000元吧!以后记着,要自觉缴税, 别来那套……”叔叔正对他进行税法教育。听到这里,我 感到内疚和不安起来,是我错怪了您,我的好叔叔,对不 起!
再来看例文2,小作者想展现出生活中妈 妈的唠叨其实也是一种爱的表现。但是 限于文段的篇幅,作者只用了简单的一 句话一笔带过了母亲的唠叨,“抑”得不 很明显。
1、明确主题。主题思路的选择方面可倾向于 励志、道德、审美等方向,多多发现生活中 的真善美(扬)。 2、注意选取的内容。文章要明确“抑”什么、 “扬”什么。通常“抑”的是人物的外貌、声音、 衣着等表象的东西,而“扬”的是精神、品 质、内涵等内在的东西。 3、打造线索。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文章长还是 短,都要有一条明确的心理(情感)线索, 使文段内容紧凑而不涣散。
• 后来,不知哪位能工巧 匠在小石桥上雕了阿麻的半 身像,这样,阿麻便可每天 目送着镇上的孩子高高兴兴

去上学,大人喜气洋洋去城 里办事了。
例文1首先在选材上就不够符合实际,而且内容也 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做善事的有钱人不一定非得是 “浑身臭臭的”,还“连他的家人都把他赶出了家门”。 “不幸的是,不久前,他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开,轰 动了整个社会,让人们重新检讨人性的善与恶”.这 个结尾过于突兀,而且不是只有死亡才能够引起社
会有关人性的思考,这种人为的拔高没有很好地表 达出作者的“褒”.所以,结尾没有“扬”起来,难以烘 托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阿麻的故事
• 阿麻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他只是我 小时候镇上的一个邻居。
• 我们这个镇子并不大,叫真如镇,镇里大都是 我们刘家宅的人。我家对门便是阿麻家了。
• 阿麻长得并不俊,甚至有点丑,脸上满是麻 子,脚一跛一跛的,我们小孩子很不喜欢他。 记
得那时,满园的柿子熟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 溜进柿子林偷摘柿子吃,被阿麻抓往了。“好呀, 小丫头,又来偷柿子了,走,见你父亲去!”不由 分说拉着我就走。我犟着脾气不走,小伙伴们有的 抱他的腰,有的用柿子砸他的头,我挣扎了出来, 撒腿就跑。跑着跑着,不见了阿麻,我们别提有多 高兴了。不消说,后来便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 于是对阿麻便恨之人骨。
杠”。阿麻什么也没说,只是来来来往往地摆渡,
收钱,脸上常常露出兴奋的神色。渐渐的,人们发
现阿麻消瘦了,撑船的力气也不像以前那么大了,
于是人们又抱怨阿麻为了赚钱连命也不要了。终于
有一 大,阿麻病倒了。听医生说,是癌症,活不长
了。而这时,小河上开始架起一座石桥。阿麻的病
情一天天地恶化,小石桥一天天地快要完工了。
这段话对于白杨树这个特定的景物,采用了“欲 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更能突出它的精神美。
这个婆娘不是人, 抑
九天仙女下凡尘。

生个儿子去做贼 , 抑
偷得仙桃献母亲。 扬
•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是不是心有所动,有 话想说,甚至激动满怀,坐立不安?这就 对了,这就是作者想要的效果。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抑
对象从侧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即“抑”;而 后着重描写你要赞扬的方面,此为“扬” ,通过 对比突出你要描写的方面。
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的“单 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 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就是“扬”;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 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 “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 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 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 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再来看下面的学生例文:
【例文1】大街上,一个长满了胡子的男 人,衣衫不整,浑身臭臭的。看到他的人 都离他而去,令人感到讨厌。连他的家人 都把他赶出了家门。可他并没有流露出任 何伤心的神情,使人增添了几分怀疑。一 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他一直是个富 人,只不过他很低调,故意把自己打扮成 这样。他一直在为社会做出不少贡献,致 力于爱心事业,让不少生活在贫困山区的 儿童能够读书。不幸的是,不久前,他离 开了人世。他的离开,轰动了整个社会, 让人们重新检讨人性的善与恶。

我们镇旁边有条小河,说小不小,每次上学、
进城都要绕很大一个圈子。阿麻不知从哪儿搞来了
条小木船,撑着小船为我们摆渡,而且分文不收,
பைடு நூலகம்
免费送大家过河,大人们都说阿麻积德了。可是没
多久,阿麻收费了,大人孩子渡一次船要收费三
角;再过一个月,竟涨到了一元钱。大人们很生
气,纷纷说阿麻实在太缺德,敲自己人的“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