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引进前xx武器始末新中国成立初期,仅存的沈阳、重庆、太原、上海等地的兵工厂连步枪都造不好。
在解放后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常规兵器曾一度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取得这样的成果,跟前苏联的军援是分不开的,但是,前苏联的军援还包含着复杂的政治斗争,两国领导人政治上的严重对立造成军援的大起大落。
xx对华军援背后留一手1949年,前苏联高层开始考虑向中国提供军援,但在武器性能上严重缩水。
刘少奇访苏曾专门向斯大林提出,想买最先进的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用于解放台湾作战,但是后来苏方提供的是老掉牙的拉-11螺旋桨战斗机。
据悉,是斯大林让人偷偷修改了会谈记录,把承诺过的“最先进”改成“先进”,可以看出苏方反悔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虽然向毛泽东保证供应全部军备,但是在承诺上依然留了一手:援华的武器不仅由“无偿”变成按厂价“五折记账”,陆军装备全部都是二战中的“洋武器垃圾”,双方为此曾有过激烈争吵。
斯大林出于联合中国抗美的目的,于1951年5月向毛泽东发电致歉,同意无偿赠送372架米格-15新式战斗机,不久又将60架最新服役的伊尔-28轰炸机卖给中国。
这是斯大林在世时唯一向中国提供的现役装备。
斯大林时代提供给中国的新式武器不太多,但还是帮助中国把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底子建起来了。
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的重点工程,奠定了工业化的最初基础。
20世纪50年代的前五年,中国得到苏制常规武器多为二次大战时的水平,但毕竟实现了军队装备的第一次跃升。
xx援华武器性能最好根据解密的前苏联外交档案透露,赫鲁晓夫在苏共最高领导人中援华上最大方,提供的军火质量最高,数量最多。
如1953年6月签订了对中国海军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六四协定”,对华提供了大量的新式战舰。
斯大林去世仅两个月后,前苏联在军援上,由过去只肯卖“洋武器垃圾”变成提供“武器设计图纸”,由中国兵工厂自行生产。
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时,以很谦恭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承诺增加军援并供给最新武器技术,帮助中国兵工厂自产。
1953年西德加入北约引起前苏联紧张,赫鲁晓夫成立华约组织对抗。
尽管中国没有加入华约,但是赫鲁晓夫依然看重中国的牵制作用。
1954年11月,前苏联向中国提供现役的米格-17战斗机及全套资料,使中国能于1956年仿制成功命名为歼-5的战斗机。
1955年起,前苏联又向中国陆续转交了AK-47自动步枪、C-41半自动步枪、捷克加列夫轻机枪等全套图纸,中国于翌年分别仿制成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
前苏联还提供了现役的T-54A坦克和85毫米加农炮的样品和全套资料,中国仿造成功后分别命名为59式坦克和56式加农炮,中国国防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再次实现了质的飞跃。
xx武器发展两极分化前苏联军援中断后,中国于20世纪的60年代初开始独立自行研制武器。
发展之路却出现两极分化:中国投入相当人力和资金啃下了“两弹一星(导弹、核弹、卫星)”,但是常规武器的发展却不理想。
到了七八十年代,全球军事装备已经跨入到第三代,此时中国武器装备还停留在第一代水平,仅有个别武器能拿得出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军队打算引进西欧强国的先进武器。
但中方很快发现,西方军火商只想卖武器成品,价格是苏制装备的几十倍,对转让专利技术根本不感兴趣。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又重新向前苏联(后为俄罗斯)购买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还引进专利技术和生产线。
所购的苏-27和苏-30战斗机、S-300防空导弹、基洛级潜艇和现代级驱逐舰等,都是当前全球武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的“拳头装备”,让中国军队的腰杆又重新硬起来。
摘自《看世界》在西方国家的眼里,苏联海军舰船的性能似乎从来比不上西方:苏联海军的潜艇一出港,在北大西洋的美国监听站就可以听到“演唱会”般的螺旋桨噪声;世界早巳进入核生化时代了,可苏联海军的水面舰艇还留着那么多不利于密封的舷窗;在西方流行单轴流线型设计时,苏联海军的核潜艇还是双轴双桨……事实到底如何,人们往往单纯从武器装备多少、基本性能数据大小等方面来对比和评论。
实际上各国海军情况不同,即使是冷战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也各有不同的战略需要,因此舰艇的先进与否并不是绝对的,只有根据其自身未来可能面临的态势、采取的作战思想和本国船舶工业的实际,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苏联在大型装备的发展战略上特色鲜明。
首先.苏联特别注重全系统综合作战能力.并且习惯于在技术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系统的有限资源,将单个不先进的设备组合成为总体水平较先进均衡的系统,从而满足作战使用的要求。
其次,苏联一贯重视与实践关系密切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对与主战装备战技指标有关的关键环节不惜重金,不计代价,而对大局影响不大的设备则合理放弃.此外,苏联强调一切为了实战需要,贯彻”为实战设计军舰”的研制思想。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80年代开始批量建造,即使在20年后的今天仍可居于世界优秀驱逐舰之列,充分体现了苏联技术实力和独特的军事思想。
现代级的舰体总体设计思路是在克列斯塔级导弹巡洋舰基础上的延续和继承。
在1980年一2000年期间,苏联海军水面舰艇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反舰和舰队防空作战。
发挥武器装备的最大效能,强调首次打击能力是当时苏联海军研制反舰驱逐舰的首要原则。
因此,现代级是在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水面舰艇导弹对抗实战经验、紧密结合攻击美国航母编队时可能面临的各种作战态势而设计的。
进攻,再进攻春秋中文社区http:现代级无论是对空、对海、反潜还是近程自卫防御均配备了足够的打击力量。
别的不说,针对美国海军20世纪70年代在越南的教训,它甚至装备了反蛙人武器“火花”七管火箭发射器,用于防备水下偷袭,并在出访印度时得到了检验。
当然,这么多的武器配备是要付出代价的。
受吨位限制,现代级的上层建筑采用了中弹后容易燃烧的铝镁合金材料,这与西方在马岛战争后纷纷改用钢材建造上层建筑的做法截然不同。
对这个缺点,苏联海军自有道理。
苏联海军信奉的是”第一次齐射”理论,即反舰驱逐舰强调“在敌方舰艇来不及反应之前就将其摧毁”。
用钢材建造上层建筑的好处苏联海军不是不知道,但这样做要多花钱、影响稳性,而且对进攻起不到直接作用,与其这样,不如先敌开火,先发制人。
这种”抢先攻击”的思想是典型的苏联风格,这一思维模式影响了苏联时代很多武器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命运。
防护上的简洁与繁琐苏联海军侧重进攻,但并不忽视防护能力,认为为保证进攻所需的防护是绝对必要的。
为此现代级采用了多种损管(损伤管制)措施。
全舰消防灭火系统更是结合实际,是先进手段与落后技术并举的典型。
比如舱室装修只有军官的住舱有天棚,其余全部舱室都没有装饰板,以便战时损管和平时维护,这是能简则简的一面。
在灭火方面,现代级却不厌其烦。
其消防水系统无论是在码头、航行还是锚泊时都24小时工作;电动消防泵总有一台处于工作状态,一旦消防总管失压,备份泵立即自动启动;为解决电机长期工作的过热问题,各电机还单独配有风冷设备。
现代级对弹药库的安全性更是百般呵护:一旦发生火灾,随着温度升高,喷淋系统会对导弹喷淋降温,浸水系统会将海水灌进舱内消灭明火,抑爆系统会喷出氟利昂气体,舱内压力过大时气动开关还会自动排气。
对火灾产生的浓烟,现代级除了采用温度传感器,还分段设置多根通往上层建筑甲板的管道将浓烟放出,同时向舱面人员报警。
可维护性上另辟蹊径西方军界一贯认为,苏联的军工产品的可维护性不如西方。
这一直是西方军火公司在拉拢客户时诟病对手的重要理由之一。
其中最主要的指责是苏联军舰设计不合理,设备布置不利于维护保养。
实际上并不尽然,至少在现代级上这一点还是很有特色的。
由于苏联海军舰船历来强调高储备浮力,以保证较高的抗沉性,因此现代级和同时代的勇敢级、光荣级等多型主力作战舰艇都有较宽松的内部空间,这对人员接近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非常有利。
在维修方面现代级的设计师也动了不少脑筋,比如为解决设备出舱修理的问题,舰上设计了100多块可拆板,最宽的4米多,最长的5米多,最短的不到1米。
这样,除锅炉不能出舱外,舰上每个大型设备都有固定的出舱路线.有的根据情况设置了三条路线,凡超过15千克的设备都有吊运通道。
办法总是有的强调装备继承性,避免技术参数频繁更改是苏联海军一贯的装备研制指导思想。
现代级的许多通用装备,如锚机、舵机、各种风机和泵都可以在苏联海军其他型号舰艇中找到影子,这对部队作战训练、规模化生产、降低研制配套成本和便于后勤保障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多艘服役,主要技术均已成熟,因此在后续舰的建造中尽量保持其技术状态的继承性,对使用中发现的不足,只要不影响主要战技指标就不予改动。
即使对作战有影响,也是能少改则少改。
为了建造简便,现代级对原型舰——克列斯塔级的主体结构改动较小,动力装置仍然沿用成熟的蒸汽动力,主锅炉采取增压燃烧方式和适于小炉膛燃烧的大容量喷油器。
整合锅炉体积小,重量轻,蒸汽产量高。
另外,全舰前后各设有一套辅助推进装置,一方面可用于离靠码头,以弥补蒸汽动力装置机动性差的缺点,另一方面可提供极低噪音的航行,以安全通过雷区。
在很多工业技术领域,苏联和俄罗斯都没有掌握世界领先技术.这迫使它们不能对装备的战技指标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必须在技术思路上想办法。
比如,舰艇电子系统的控制装置必须要能连续工作。
西方海军采用达到军用标准的电子设备,从电子元器件的性能上解决问题。
而苏联在提高单个元器件耐高温性能上有困难,只能靠增大机柜体积、提高通风能力,或对单个系统加装通风设备来解决。
这的确是一种落后的做法.但在军舰的大平台上.这一点点体积、重量和能耗的增加是完全可以容忍的,而且这种途径在成本上反而更有利。
腐蚀和渗漏问题是困扰各国海军多年的老问题。
苏联解决这类问题靠的是周密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而不是西方采用的高新技术。
现代级全舰所有系统和管路接触海水的部分、不同金属之间的法兰(管接头之间的端面)都用橡胶等介质隔离绝缘,加上苏联海军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常年检测登记制度,发现问题立即更换绝缘体.均有效地解决了金属部件和船体的腐蚀问题。
这就是老牌海军强国基础扎实、起点高,即使在细节方面也绝不含糊的体现。
当然,能发挥优势的地方苏联也不会吝啬。
由于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苏联在材料选用上肯花本钱,能用好的绝不用一般的,因而现代级上大量使用铜镍合金、不锈钢甚至钛合金,这是从沙俄时代起形成的观念:造船时一味节约,势必会在维护时浪费更多。
通过战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依靠战术上的积极主动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也是苏联舰艇设计的特色之一。
这是一种被动的弥补.但如果在程度上发挥得充分.也未尝不是另一种优势,至少这种装备简单可靠、可操作性强,有利于降低研制费用和缩短研制周期。
现代级还保留了西方早已淘汰了的人工标图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