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名词概念(每题3分,共24分) 1.基因座:基因处在染色体上的固定位置,称基因座。
2.测交: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称测交。
3.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抗原依此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即抗原决定簇。
4.冈崎片段:DNA复制时,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进行的,先合成许多片段,即冈崎片段。
5.密码子:在mRNA中,每3个相互邻接的核苷酸,其特定排列顺序,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可被体现为某种氨基酸或合成的终止信号者称为密码子,统称遗传密码。
6.转座:转座因子改变自身位置的行为,叫作转座。
7.近交:近亲繁殖,简称近交,是指血统成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也就是指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8.同义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碱基替换没有导致编码氨基酸的改变。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其包括(DNA )和(RNA)两种,其中前者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形式,大量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也少量存在于个别细胞器中,如动物的(线粒体)。
2. 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基本定律分别为: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独立分配)定律,以及摩尔根的(连锁与互换)定律。
3.根据免疫能力的来源,免疫可分为(天然)/(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或特异性)免疫;根据介导免疫应答的成分不同,获得性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染色体数量具有物种特异性,如人的染色体有(23)对,猪的染色体有(19)对,鸡的染色体有(39)对。
5.人的基因组大小约为(3.2×109)个碱基,鸡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1×109)个碱基。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不同。
答案:(1)每个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数量不同,分别为2和4;(2)染色体变化不一样,有丝分裂后染色体数量不变,减数分裂后减半;(3)分裂过程不同,减数分裂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同源染色体分离,后一阶段出现染色单体分离,而有丝分裂仅相当于减数分裂的后一阶段;(4)发生分裂的细胞不同,有丝分裂出现于所有细胞,而减数分裂仅发生于性(生殖)细胞; 2.请回答非孟德尔遗传的几种类型及其基本含义。
答案:(1)非孟德尔遗传包括母体效应、剂量补偿效应、基因组印迹和核外遗传等四种;(2)母体效应是母体基因型决定后代表型的现象,其遗传机制是母体基因的延迟表达,如椎实螺外壳旋转方向的遗传;(3)在哺乳动物中,雌性个体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出现异染色质化,失去转录活性,使得雌雄动物间X染色体的数量虽然不同,但X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整个过程称为剂量补偿效应。
(4)与传统的孟德尔遗传方式不同,分别来自父母方的两个等位基因中只有一方呈现表达,另一方被印迹,即不表达或表达甚微,这种遗传方式称为印迹遗传。
(5)核外遗传主要指细胞质遗传,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如动物线粒体遗传。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为检测三对基因间的连锁关系,进行以下杂交试验:AaBbCc×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0.36 0.36 0.09 0.09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0.04 0.04 0.01 0.01 试计算三对基因两两间的交换率及双交换率,并作出连锁图;答案:(1)B/b与a/A的交换率为20%;(2)a/A与C/c的交换率为10%;(3)B/b与C/c的交换率为26%;(4)双交换率为2%;(5)连锁图形: 2. 一个群体中个体的血型比例是:血型A B O AB 比例0.45 0.13 0.36 0.06 计算各等位基因的频率。
答案:(1)I%=0.6;(2分)(2)A%=0.3;(4分)(3)B%=0.1;(4分)(五)、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请说出人类ABO血型系统的确定原则、遗传机制及如何利用标准血清检测血型。
答案:(1)人类ABO血型系统是根据人红细胞表面具有的抗原类型来确定的,人红细胞表面有两种抗原A和B,若红细胞表面含A抗原,则血清中含B抗体,该个体类型为A型血;若红细胞表面含B抗原,则血清中含A抗体,该个体类型为B型血;若红细胞表面含A、B两种抗原,则血清中A、B抗体都缺乏,该个体类型为AB型血;若红细胞表面A、B抗原都没有,则血清中含A、B两种抗体,该个体类型为O型血;(2)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机制是由常染色体复等位基因控制的,IA、IB、i分别控制A、B、O血型,其中IA、IB对i均为显性,IA、IB间为共显性;(3)利用标准抗A、抗B血清可以检测个体血型:采集个体的两滴血分别与两抗A、抗B血清混合,若只与标准抗A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则为A型血;若只与标准抗B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则为B型血;若与标准抗A、抗B血清均发生凝集反应,则为AB型血;若与标准抗A、抗B血清均不发生凝集反应,则为O型血。
2.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异同。
答案:(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共同点: a 结构基因均有调控序列; b 表达过程都具有复杂性,表现为多环节;c 表达的时空性,表现为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器官上的表达的复杂性;(2)与原核生物比较,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具有自己的特点: a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过程更复杂; b 基因及基因组的结构特点不同,如真核生物基因具有内含子结构等; c 转录与翻译的间断性,原核生物转录与翻译同时进行,而真核生物该两过程发生在不同区域,具有间断性;d 转录后加工过程;e 正负调控机制;f RNA聚合酶种类多。
遗传学试卷六试卷及答案双击自动文章来源:互联网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5-15 19:18:00 阅读:1187次滚屏试卷名词解释:1、重组DNA技术2、减数分裂3、普遍性转导4、中心法则5、遗传平衡定律6、转座子7、RFLP8、基因重排9、基因库10、增强子11、母性影响12、遗传漂变13、遗传和变异14、内含子15、转导16、转化17、复等位基因18、密码的简并性19、胚乳直感20、果实直感21、杂种优势22、广义遗传力23、孟德尔群体24、基因突变25、结合26、性导27、不均一RNA 28、冈崎片段29、转录30、翻译31、多聚核糖体32、中断杂交33、质量性状35、母体遗传与母性影响36、颠换与转换37、二价体与二倍体38、连锁遗传图39、异固缩40、重叠作用41、操纵子42、不完全显性与共显性43、同义突变44、转化与接合45、倒位杂合体答案1、重组DNA技术:指将某些特定的基因或DNA片断,通过载体或其它手段送入受体细胞,使它们在受体细胞中增殖并表达的一种遗传学操作。
2、减数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因为它使体细胞数目减半,故称为减数分裂。
3、普遍性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指通过噬菌体可以转移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4、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
由此可见,中心法则所阐述的是基因的两个基本属性:复制与表达。
5、遗传平衡定律: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干扰,则各代基因频率能保持不变;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不论原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的随机交配就可达到平衡。
6、转座子:又叫可移动因子,是指一段特定的DNA序列。
它可以在染色体组内移动,从一个位点切除,插入到一个新的位点。
9、基因库: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10、增强子:是真核生物基因转录中的一种顺式调控元件,通常位于启动子上游700-1000bp处,离转录起始位点较远。
可以提高转录效率。
11、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
12、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移。
13、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两个特征。
遗传是指生物性状或信息世代传递的现象。
变异是指生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现象。
14、内含子:15、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16、转化:是指某些细菌(或其它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17、复等位基因:指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体。
18、密码的简并性: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19、胚乳直感:又称花粉直感。
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20、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21、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是指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
22、广义遗传力:指遗传方差(V G)在总方差(V P)中所占比值,可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23、孟德尔群体:个体间互配可使孟德尔遗传因子以各种不同方式代代相传——遗传学上称为“孟德尔群体”或“基因库。
24、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结构)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25、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26、性导:是指结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27、不均一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由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
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pre-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通常称为不均一核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hnRNA)。
28、冈崎片段:DNA的复制只能从5’向3’方向延伸,5’向3’方向延伸的链称作前导链(leading strand),它是连续合成的。
而另一条先沿5’-3’方向合成一些片段,然后再由连接酶将其连起来的链,称为后随链(lagging strand),其合成是不连续的。
这种不连续合成是由冈崎等人首先发现的,所以现在将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单链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29、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碱基互补的方式,以U代替T,合成mRNA,在细胞核内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到RNA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