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纲要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目标】
1、分析自然带的形成,理解形成地域差异的原因,总结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以天山为例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方法,掌握垂直地域分异问题的分析思路。

3、能够分析区域差异,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树立人地协调观。

【评价设计】
1.通过走访一带一路活动,检测学生对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掌握程度,通过高考试题,根据语言表述的全面性、准确性进行评价,要求90%的达标率。

2.通过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提高综合思维能力,通过高考试题进行评价,要求达标率80%。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设计】
平地
域分
异规

讲解自然带的形成
【走访一带一路】
小组交流2条线路:1、从西安到鹿特丹
2、从福州到雅加达分别经历哪些
自然带。

1、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雨林带
规律总结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
延伸方

自然带
更替方

分异
基础
典型地区
从赤道向
两极的地
域分异规

从沿海向
内陆的地
域分异规

【链接高考】
(2017北京文综)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听讲并思

合作交流
回答问题
目标,有方
向有目的
的学习
明确自然
带的形成
联系时政,
关注热点
夯实基础
知识
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读图,回答第(1)题。

(1)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10分)做题,回答
问题
把握高考
考查方式,
注重答题
规范性
考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天山为例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山
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方法
探究内容:
(1)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的关系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
关系?
根据所学地理规律,正确排列甲山地垂直自然带。

(找
学生上黑板)
思考回答
问题
难点内容
重点剖析
(3)读图观察“山地针叶林带”在博格达峰南北两坡分布的情况,并思考原因?
(4)读图比较“高山草甸带”在博格达峰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高低,并思考原因?
(5)[反复对比,研究变化]
(1)与珠穆朗玛峰相比,天山博格达峰缺少的自然带有哪些?为什么?
(2)珠穆朗玛峰哪一坡垂直带谱更复杂?为什么?
规律总结及垂直带谱的判读方法
【链接高考】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图2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2-3题。

完成练习
紧跟老师
思路,思考
回答问题
思考做题
及时练习,
巩固垂直
带谱
通过5个问
题层层深
入,提升地
理综合思

熟悉高考
题型
2.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3.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6、[合作探究,揭秘雪线]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和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1)读图比较博格达峰南北两坡雪线海拔高低,并分析原因?
(2)读图说明珠穆朗玛峰南北两坡雪线海拔差异,并分析原因。

(3)比较珠穆朗玛峰、天山博格达峰雪线海拔高低,并分析原因。

小组讨论
增强合作
学习,获取
知识的能

(4)还有那些因素影响雪线?
【感受雪线变化】
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65±0.15)℃,比全球平均增温幅度(0.6±0.2)℃略高。

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冰川将消失,预计到2050年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还可能再减少27%。

80%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在未来30年消失。

这对于中国本来就日益严峻水资源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阅读材料,
交流感受
感受人类
活动对自
然环境的
影响,树立
人地协调

差异性的应用
将古诗词与我国四大分区一一对应。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和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能否一样?思考问题
结合区域
差异,因地
制宜进行
生态建设
和农业生

课堂小结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三的复习课,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整体的认识,
抓住地域差异的本质原因: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取决于不同地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导致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而形成。

通过预习检测发现学生掌握了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这一内容。

水平地域分异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小,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比较复杂,学生理解上存在较大问题,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内容。

学生在答题时,得分意识不强,语言组织不规范,所以在检测题的选择上合理设置,容易的题目重在考查学生语言表述准确性及全面性,难度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

德育教育应该始终渗透在高一到高三的各个学段,通过雪线的变化这一案例,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效果分析
课前设计详细的教学设计,预想学生可能存在的分析问题的误区及难点内容,以便能够在课堂上给予恰当的点播、引导。

课堂效果表明,学生在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个别问题的分析上确实存在难度,经过合作探究、老师讲解,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成目标,掌握垂直地域分异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

通过链接高考的两组题,学生课堂表现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一道简单的综合题练习培养学生地理专业术语、语言组织的表述能力,通过难度较大的选择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衡发展。

通过雪线的变化向学生渗透人地协调观,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材分析
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根据课标要求,差异性这节内容按照由“差异表现”到“分异规律”的顺序,编排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两部分教学内容,来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征。

第一目“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这是由于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导致的,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其中自然带的分布是学习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第二目“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包括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其中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难点内容。

作为高三复习课,要加深学生对差异性形成原因的理解,通过重点探究垂直地域分异突破难点内容,通过分析高考题,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调动知识,组织语言表述答案,增强得分意识。

评测练习
1.(2015·广东文综,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