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小说结尾作用

高三语文:小说结尾作用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小说专题五—小说结尾作用【考情分析】【考纲要求】1.了解小说结尾题的考查形式。

2.掌握小说结尾的作用和答题思路。

3.提升小说阅读能力。

【考题分布】【命题规律】小说结尾是小说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小说命题的重要方面,分值在6分左右,虽然不是高频考点,但是考查的难点。

【考向预测】虽然小说结尾不是高频考点,但在2014和2017年全国卷中已有考查,并且分值较大,所以可以看做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2018年此类题型考查可能性极大。

【核心知识点探究】(一)小说结尾分类:1、出人意料的结尾,如《项链》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如《药》的结尾华小栓、夏瑜的死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如《柳毅传》。

(二)考查方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三)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深度挖掘]小说结尾这类题目如果详细地进行分类,其类型和答题方式如下:①出人意料式。

(欧·亨利式结尾)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

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

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

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例:【2017全国Ⅰ】《天嚣》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试题分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几个角度答题。

主题上表现了人情的美好,结构上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意味隽永。

[知识应用]梨花箱李德霞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

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

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

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

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

”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

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

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

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

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齐整。

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

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

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吃玉米饽饽!”父亲不敢还嘴,陪着笑端走稀饭。

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

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

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

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我吃饭,你看昔,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

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转眼,几天过去。

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

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

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

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那就好,那就好。

算我没说。

”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

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

”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

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们带你去镇里瞧瞧。

”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啪”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当地……奶奶死了……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

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

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

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

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

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奶奶上山挖野菜,摔伤了两条腿,金先生看过后认为,如果调养得好,可以保命,但两条腿是治不好了。

B.父亲把奶奶背回家,奶奶要求住北屋,因为北屋的阳光好,奶奶怕死,所以想多晒一下太阳。

C.奶奶喜欢支使父亲,躺下来不久,就让父亲去搬梨花箱。

梨花箱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奶奶看得很重。

D.这篇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父亲对奶奶的厌恶之情就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

E.这篇小说描写了奶奶摔伤腿后把自己饿死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6分)(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6分)(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8分)【典题举例】古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

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哆。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

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

我妈病了。

”“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

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

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

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

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

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

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

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

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

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

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

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佚子。

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

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

’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

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

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

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