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第九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地表径流能够溶解和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将 营养物质从一个生态系统搬运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 水循环的这一特点使得沼泽地和大陆架成为地球上 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水循环还影响地球热 量的收支情况,对能量的传递和利用有重要作用。 三、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包括截取、渗透、蒸发、蒸腾和地表径流等, 植物在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植被类型, 蒸腾作用不同。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空气污染和降水、改变地面,增加径流、过度 利用地下水、水的再分布。
一般情况下,有毒物质进入环境,常常被空气和水稀释 到无害的程度,以致无法用仪器检测。但是有毒有害物质, 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不可分解的重金属元 素的循环,在生物体内具有浓缩现象,在代谢过程中不能被 排除,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在生物体内,造成有机体 中毒、死亡。因为: (1)小剂量毒物在生物体内经过长期 的积累和浓集,也可达到中毒致死的水平;(2)有毒物质 在循环中经过空气流动及水的搬运以及在食物链上的流动, 常常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进而造成中毒的过程复杂化。 这正是环境污染造成公害的原因。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向环境中排放的物质 的数量和种类仍在增加,对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的影响 也与日俱增,甚至引起生态灾难。对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 循环规律的研究已成为保护人类自身所必须。
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 反硝化作用。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 成氨或氨化合物,可为植物所直接利用。 硝化作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 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 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 回到大气库中。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三、物质循环的模式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可用库和流通两个概念来加以 概括,即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实际上是在库与库之间 彼此流通的。 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种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 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对于某种元素,存在一个或 多个主要的蓄库;元素在库中的数量远远超过正常结合在 生命系统中的数量。库可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前者的特 点是库容量大,元素在库中滞留的时间长,流动速率小, 多属于非生物成分;交换库则容量较小,元素滞留的时间 短,流速较大。 流通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或单位体积)通 过的营养物质的绝对值来表达。周转率是出入一个库的流 通率除以该库中的营养物质的总量;周转时间就是库中的 营养物质总量除以流通率,表达了移动库中全部的营养物 质所需要的时间。 在物质循环中,周转率越大,周转时间就越短。如大 气圈中CO2、分子氮、水的周转时间分别为一年左右、 100万年和10.5天。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分为三大类: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的推动下完成的,没 有水的循环,也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命也将难以维持。 气体型循环:循环物质(氧、二氧化碳、氮、氯、溴、氟 等)的分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气体的形式参与循环过程,循环速 度较快,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循 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联,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 善。 沉积型循环: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化合物主 要是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营养 物质,而海底沉积物转化为岩石圈成分则是一个相当长的(千年 计)、缓慢的、单向的物质转移过程。主要蓄库是土壤、沉积物 和岩石,无气体状态,沉积型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循 环性能也很不完善。该类循环物质包括磷、钙、钾、钠、镁、锰、 铁、铜、硅等。 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能量的驱动,并都依赖于水循
图9-4 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
二、硫循环 硫是原生质体的重要组分。主要蓄库是岩石圈(硫 酸盐岩),但大气中也有少量存在,能自由移动。因此, 硫循环有一个长期的沉积阶段和一个较短的气体阶段。
岩石库中的硫酸盐主要通过生物的分解和自然风化 作用进入生态系统。(1)化能合成细菌能够在利用硫 化物含有的潜能的同时,通过氧化作用将沉积物中的硫 化物转变为硫酸盐,部分为植物直接利用;(2)通过 侵蚀和风化,从岩石中释放的无机硫由细菌作用还原为 硫化物,又被氧化成植物可利用的硫酸盐;(3)自然 界中,火山爆发可将岩石蓄库中的硫以硫化氢的形式释 放到大气,化石燃料的燃烧也将蓄库中的硫以二氧化硫 的形式释放到大气,可为植物吸收。
在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磷酸盐能够迅速地被 浮游植物所吸收,而后又转移到浮游动物和其他动物 体内。浮游动物所排出的磷又有一部分是无机磷酸盐, 可被植物所利用,水体中其他的有机磷酸盐可被细菌 利用,细菌又被其他的一些小动物所食用。一部分磷 沉积在海洋中,随着海水的上涌被带到光合作用带, 并被植物所吸收。动植物残体的下沉,使得水表层的 磷被耗尽而深水中的磷积累过多。除了鸟粪和对海鱼 的捕捞,磷没有再次回到陆地的有效途径。深海处的 磷沉积,只有发生海陆变迁,才有可能因风化而再次 释放出磷,否则将永远脱离循环。因此,陆地的磷损 失越来越多,大量开采磷矿加速了损失,磷的循环为 不完全循环,现存量越来越少。磷将成为人类和陆地 生物生命活动的限制因子。
人类对全球氮循环的改变: 降低相关植物和真菌的 多样性,改变植物和共生菌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威胁整 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改变环境 条件,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污染环境,危害人的健康。
图9-3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
第四节 沉积型循环
一、磷循环 磷是生物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生物的代谢过程 都需要磷的参与。 磷循环的起点源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 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和人类的开采,磷被释放出来,由于 降水成为可溶性磷酸盐,经由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 物而在生物之间流动,待生物死亡后被分解,又使其回 到环境中。溶解性磷酸盐也可随着水流,进入江河湖海, 并沉积在海底。其中一部分长期留在海里,另一些可形 成新的地壳,在风化后再次进入循环。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含磷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为磷 酸盐,部分被植物吸收;同时,陆地的一部分磷由径流 进入湖泊和海洋。
图9-2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二、氮循环
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
大气中的氮必须通过固氮作用被固定,将游离氮与氧 结合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部 分生物所利用,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 固氮作用的途径有三种:高能固氮(闪电、宇宙射线、 陨石、火山爆发)、工业固氮和生物固氮(占地球固氮 90%,固氮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蓝藻等)。 氮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态的氮,主要是硝酸 盐,用作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植物中一部分氮为草食动物 取食,合成动物蛋白质。动物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 分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再经过细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 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有机态氮转 化为无机态氮,形成硝酸盐,可为植物再利用继续参与循 环,也可被反硝化细菌作用,形成氮气,返回大气库。
五、物质循环的特点
(1 (3) 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 (4) 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调节能力 (5) 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 (6)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7) 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 态
尽管生物对硫的需要并不多,但硫循环中涉及许 多微生物的活动,生物体需要硫合成蛋白质和纤维素。 植物所需的硫来自土壤中的硫酸盐和空气中的二氧化 硫。植物中的硫通过生物链被动物所利用,或动植物 死亡后,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分解将硫释放在土壤中, 再被微生物利用,以硫化氢或硫酸盐形式而释放硫。 人类对硫循环影响很大,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向 大气输送二氧化硫,遇水蒸气反应形成硫酸,硫酸对 环境有许多方面的影响。浓度过高,就成为灾害性空 气污染,可将硫的浓度作为空气污染严重程度的指标。 如伦敦1952年、纽约和东京1960年的二氧化硫灾害。
图9-5 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
第五节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一、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有毒有害物质(toxic substance)又称污染物 (pollutant)按化学性质分两类。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指重金 属、氟化物、和氰化物;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有酚类、有机 氯等。其循环是指那些对有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生态 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 按污染物的作用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前者由 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 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后者是由前者转化而成,排 入环境中的一次性污染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或 与环境中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物理化学性状的污染 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图9-1 全球和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第三节 气体型循环
一、碳循环 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有机体干重的45%以 上是碳。 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或存在于大气 中或存在于水中。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的二氧化碳蓄库 开始,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包括合成多糖、脂 肪和蛋白质,而储存于植物体内,然后经过消费者消化合成, 通过一个一个营养级,再消化再合成。在此过程中,部分碳通 过呼吸回到大气中;另一部分成为动物体的组分,动物排泄物 和动植物残体经分解者,其中的碳分解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 碳的另一蓄库是海洋,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含碳量作 用重大。水体中碳的循环始于水生植物对扩散到水上层的二氧 化碳的固定。但此过程中,动植物残体埋入水底,其中的碳暂 离循环。但经地质年代,又以石灰岩或珊瑚礁的形式再露于地 表,借助于岩石的风化、溶解、火山爆发、化石燃料燃烧等过 程,碳返回大气中。
二氧化碳在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界面上通过扩 散作用而相互交换。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过高 或过低都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而得到调 整,并回到原来的水平。在陆地和大气之间,碳 的交换也是平衡的。 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速度很快,最快几分 钟到几小时,一般在几周或几个月返回大气。 温室效应: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使得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呈上升趋势,导致大气层低 处的对流层变暖,而高处的平流层变冷。
六、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