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
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
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人口急剧增长。
低。
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
开始减缓增长。
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
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A.美国、加拿大B.澳大利亚、韩国C.巴西、埃及D.中国、新加坡8.自然增长率迅速提高的人口增长阶段是()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C.“增长减缓”阶段D.“低速增长”阶段9.在新的世纪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A.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C.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D.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10.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A.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问题C.失业问题D.居住条件差的问题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编写:陆其勇审稿:刘龙华考试要求考点人口迁移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人口迁移1、概念:指人口在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迁移的发展及特点:①人类社会早期,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②1 5 世纪末至 1 6 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后,主流是由流向,由地区向地区迁移。
③二战后,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
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流向。
④二战前后,一直是人口迁入的大洲是、;一直是人口迁出的大洲是、。
二、人口流动我国当前“民工流”的流向:主要由内地涌向。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迁移是各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等差别。
此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①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对迁出地与迁入地均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②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的融合和、的交流。
练习巩固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A.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B.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 千米以上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学位,属人口迁移D.凡人口在两地区之间的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2.下列人口迁移,属于自发性迁移的是() A.战争时期的人口迁移 B.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出现的“民工潮” C.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上山下乡”D.由于三峡工程建设引发的人口迁移3.20 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B.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城市到农村 C.流动人口大量减少D.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 A.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B.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C.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D.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消失5.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造成西亚外籍劳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这里人口稀少B.石油经济发展 C.地处交通要道D.农业经济发展6.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水源条件的改善 B.民族政策的变化C.交通和通讯的进步 D.经济布局的改变7.1979 年深圳人口约 2 万,到 1999 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 167 万,深圳能够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A.设立经济特区,经济迅速发展 B.矿产资源的开发,工矿业迅速发展C.毗邻香港特区,地理位置优越D.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优越8.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能够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主要原因是() A.当地人口政策影响的结果B.当地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高 C.当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结果D.当地农业发达。
粮食产量大9.关于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今天,地球陆地上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人类活动,主要原因在于人口迁移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均有利,不会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D.大量的农村人口涌人城市,既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10.读“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注:图中箭头表示人口迁入或迁出的方向。
)完成下列要求。
1.在北美两侧横线上加绘两个箭头,以表示其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3.一个国家人口的迁出,对于缓和所在国___________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造成 ____________;对于移入国则提供了____________,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从全球来看,目前我国属于人口的__________地区。
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11.读 20 世纪 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从图中看出,我国人口迁入量最多的地区是、、。
其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的大量增加,主要方向是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编写:张君妍审稿:刘龙华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主要分布在:半球的纬度;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千米范围内;近 8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低于米的范围内。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主要自然因素包括: A、B、C、D、。
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文化等。
其中,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1.我国人口的总特征:数量最大,密度高,分布。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多少;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少;多少。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与的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
2.环境人口容量: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丰富程度,水平,发达程度,程度,人口水平及水平。
其中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性和性的特点。
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的生活方式,保证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的人口数量。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人口合理容量约为。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 , ”的基本国策,以谋求。
练习巩固1、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A.西亚 B.北美 C.大洋洲D.东亚2、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达 B.开发历史长 C.气候条件优越 D.资源丰富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A.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 B.逐步增强,是基础因素C.逐步减弱,甚至没有影响 D.逐步减弱,仍是基础因素4、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其疏密的分界线大致是()A.内蒙古的黑河至广西的腾冲一线 B.黑龙江的漠河至广西的腾冲一线C.内蒙古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 D.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据此回答 5—6 题。
5、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B.资源 C.对外开放程度 D.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6、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主要参考() A.土地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B.矿产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 C.光照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D.气候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7、有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小C、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大D、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目前的人口数8、下列观点中,不符合我国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是()A.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B.实行环境保护的国策 C.努力提高人口素质D.大力提倡高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