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汤放华1,陈立立2,曾志伟1,易纯1(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100;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
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
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空间重构;长株潭【中图分类号】TU982.2【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JJ6060]“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项目资助。
引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跨国公司推动了新国际地域劳动分工的形成,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使得当今区域城镇空间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网络状的复杂联系,区域城镇发展的前途、层次与绝对的规模已非必然相关[1][2],“城镇在网络中的地位比空间区位、工业综合程度等传统的特征来得更为重要”[3]。
“城市体系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
[4]”区域城镇实体空间与影响空间越来越大的分离,世界城市、出口加工区、离岸银行中心等新战略地点的形成,对城镇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区域内部一体化发展正逐步加强的同时,“核心-边缘”效应的范围已扩大到国家、区域之间,在新的空间层次继续得到强化,并呈现迅速加大的趋势。
传统城镇体系的研究往往是将研究地域视作一个相对闭合的自运行系统,着眼对于本系统内要素的均衡配置及良性运作的探讨,习惯于将城镇作为点状的要素[5],仅仅注重城镇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对乡村、生态空间等地域的研究。
生态环境和人文物质环境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历史积累,一旦破坏往往不可逆转。
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不可避免的要将一部分既有人文物质、自然生态环境包入到城市空间之中,以往一味以牺牲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已被证明不可持续。
因此在新时代下,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必须要纳入到区域发展的主线中。
1空间演化趋势1.1区域一体化趋势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地域生产方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发生着激烈的变化,日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集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
各城市集团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在内部以建立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为前提,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外部以建立全球化的市场体系为目标,消除市场障碍,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
随着城市集团的发展壮大,将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态:一方面,它会形成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的内部一体化格局,提升区域经济的增长效率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还可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表现出更大的支配和控制作用,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乃至全球城市区域。
一体化区域将从外部吸引全球资源,在内部优化空间配置,最终形成分工合作、组合有序的多中心网络格局,具体表现为:(1)外部资源集聚。
全球和信息化时代,生产分散于全球,而大量新兴生产要素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总部、创意和商务旅游等)的带动下,逐步向少数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全球城市或城市集团集中,这些城市和地区逐步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集散和市场拓展的主要载体和管理中枢。
(2)内部空间重组。
以全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内,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向全球城市集聚的同时,一些专门化的服务功能则在一个广阔的尺度上扩散,同时又在这个区域内的特殊节点上(次级中心城市)中心集聚,并与散布于广大城乡的众多生产基地之间建立起广泛联系,城乡区域内部的交流互动日益密切。
(3)多中心网络格局。
随着城乡区域发展,产业和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依托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需要“面对面地交流”,进行“非程式化”交流技术的新型服务业集聚在靠近交通枢纽的市郊或者乡村,而以“程式化”交流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则依靠生产营销网络将创新中心、生产基地和装配线等劳动空间分布到各个特定的节点,最终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功能整合度和空间流动性的多中心、网络化的一体化城乡区域格局。
区域的城乡一体化,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将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催生新的经济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城市间建立密切的分工和协作体系,带来更强的区域整体竞争力。
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将培育具有活力或多样性的各级城镇中心,强化其生产、集散、管理和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更加优化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支撑整个社会经济要素流动的空间平台,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资讯流在更大范围内的高效流动,进一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多层级、多中心联动的网络化城市体系,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区域空间向多中心网络化结构逐步演进。
1.2生态文明的趋势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已经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城市群开始强调在不同空间层次和不同地域范围内形成多中心生态网络空间结构,使相互集中的开敞空间系统与城市化空间系统紧密结合,使农业保护地区及自然环境资源特色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地带受到更为严格的保护,使大城市的扩展与小城镇的相对集中发展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环境质量。
生态化城市群空间具有融合的趋势,即从过去功能空间相互隔绝的、内部同质而区域异质的特征,向各种功能空间相互融合,紧密关联,有机网络化方向转变[6]。
在未来的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对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宜居城市群不单是自然生态上的协调,还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上的生态协调,城市群成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承载体。
城市群空间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内部运动与相互协调的场所,活动的集中和分散便形成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体现于外表就是城市群空间形态。
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态是城市群生态系统的物质外壳,城市群生态化的空间结构具有自己的模式和特征,生态建设就是力求空间结构与形态的“生态化”。
城市群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必然要求新的具有生态属性点的、体现生态思想与生态效能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建构和营造,即它应具有“生态文化”的内涵。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要将城市群内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融合。
同时人工空间更加尊重自然空间,更富有生态特色。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拥有众多广阔的自然空间,如河流、绿地、郊野、山体等等,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网络空间结构是由三市结合部的空间开放式绿心,湘江生态风光带、多条沿湘江支流、交通线和跨交通线的生态廊道,以及众多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立一个支撑城市群发展的生态网络。
三市的结合部的空间开放式绿心仍然保留作为生态“绿肺”的功能,建成生态综合利用功能区,适量发展环境友好的文化创意等新型产业公园和商务、文化娱乐休闲等城市功能,使绿心的生态综合利用功能得到提升;发挥湘江生态风光带的生态经济功能作用,把湘江生态带建成具有明显的生态良性循环特征、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达,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经济发展走廊;由湘江支流和自然山体、丘陵、农田以及城镇绿化隔离带,形成网络状的生态廊道,加强主要干道与铁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建设及山水廊道的构筑,促进广为分布的生态“斑块”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机的生态整体系统。
1.3知识与信息化空间趋势信息时代在网络和通讯等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带来了数字经济体系和社会形态,从而重塑着城市和区域的空间(表1)。
在这个时代,超越任何距离限制的信息传输使得城市发展的要素流动更加便捷,生产和居住的所在地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进而使城市空间的集聚和分散都变得更容易[7]。
表1传统时代与信息化时代区域、腹地及空间概念比较概念传统时代信息化时代区域界限分明,边界易辨识,有限性界限模糊,边界不宜辨识,无限性腹地决定于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大小与交通联系决定于城市与区域间信息网络通道的畅通程度空间实体空间,以集中为主空间融合,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并存,分散化趋势加强处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群,各个城市原有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式已经消失于一个高度发达的区域网络之中,各城市与区域之间不再是一个静止空间,而是一个在地域和功能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动态弹性空间。
正如彼得.罗预言所说,在21世纪的前1/3时间里,人们很可能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区域城镇体系模式。
这一新模式源于城市活动的分散和重新组合,从传统的单一中心的城市模式转变为多中心模式,进而转变为广大城市化地区上的结网状的人居环境模式[8]。
信息网络的发展使低层次的生产活动发生分散,像低等级机构的办公不断外迁,但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表现出集中的趋势。
由于知识产业(包括信息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对信息依赖、注重生产的工序及由此产生的生产过程的内部分割等特征,要求不同于工业化的福特式生产和积累的方式—新福特式或后福特式的弹性信息化的生产和积累方式,因而信息产业和高技术等知识产业的空间分布表现为集中区位和分散区位两种趋势。
前者表现为产品设计、样本制作、试验性生产及关键零部件等生产活动向“科技创新源”的集聚,形成高技术综合体、科学城(科研综合体)、技术园(高技术制造业公司的集聚地)、综合完整的科技城等增长中心[9]。
而装配工序生产则多选择劳动力廉价区位,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的趋势。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规模结构上,传统以长沙为区域首位城市的规模等级作用对区域发展指导作用将减弱,各城市之间的水平联系取代城市规模等级为依托的垂直联系而居主导地位;在空间关系上,各等级城市的空间结构融入区域整体结构之中,区域内各种功能活动的空间位置不再受到距离的约束,距离不再是切断核心区及其紧密联系区、外围影响区的关键性因素,准确快捷的信息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可达性因素。
2长株潭城市群空间重构的措施2.1区域一体化“流动空间”体系的构建一体化区域内部空间重组的关键在于“流动空间”的建立。
“流动空间”的形成有赖于三个层次的物质支持:第一层次是由信息和交通通道等基础设施构成的互动网络,把各种具有支配性功能的空间结合在一起;第二层次是节点和核心(枢纽)。
如全球城市和地方性中心城市等,它们将各种要素和活动整合进网络;第三层次是具有区域支配地位的功能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