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防火规范
第5.3.2条 九层及九层以下,建筑面积不超过500m2的塔式 住宅,可设一个楼梯。九层及九层以下的每层建筑面积 不超过300m2、且每层人数不超过30人的单元式宿舍,可 设一个楼梯。
第5.3.3条 超过六层的组合式单元住宅和宿舍,各单元的 楼梯间均应通至平屋顶,如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 不通至屋顶。
第5.3.6条 地下、半地下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 数目不应少于2个。但面积不超过50m2,且人数不超过10 人时可设1个。
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内有2个或2个以上防火分区相邻布 置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利用防火墙上一个通向相邻分区 的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每个防火分区必须有1个 直通室总面积的比例
(绿地率)应当符合表三规定的要求。
第十一条 居住区内应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中心 绿地、小区中心绿地、组团中心绿地等,其最小规模应符合
表四的规定。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组团级应不小于0.5平方米/小区级(含组团级公共绿地)应 不小于1平方米/人;居住区级(含小区、组团级公共绿地) 应不小于1.5平方米/人。上述指标在旧城改造地段可酌情降 低 ,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50%,公共绿地内绿地面积(含 水面)不宜小于总绿地面积的70%。
二、房间的门至最近的非封闭楼梯间的距离,如房间位 于两个楼梯间之间时,应按表5.3.8减少5.00m;如 房间位于袋形走道或尽端时,应按表5.3.8减少 2.00m。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出口,当层 数不超过四层时,可将对外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不 超过15m处。
三、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楼梯间,房间内最远一点到房 门的距离,不应超过表5.3.8中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 或尽端的房间从房门到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 离。
第十二条 城区范围内三江六岸沿岸每侧应保证宽度不
小于30米的绿化带。沿市区内河两岸改建、新建低层、
多层建筑或中高层住宅时必须保证每侧宽度不小于8米的
绿化带,当内河宽度为二十米以上时,绿化带宽度每侧
不小于15米。建筑物为高层时,沿河绿化带最小宽度应
相应增加。当河流宽度小于20米时,则沿河绿化带宽度
每侧应不小于12米;当河流宽度大于或等于20米时,则
沿河绿化带宽度应不小于18米。
改建、新建时,河
岸宜保持自然曲线。
第五章 建筑间距
(一)根据日照、通风等基本要求和本市用地的实际情 况,多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一般规定为: 1、平行布置的条式(长度超过30米)多层居住建筑的间 距(L),朝向为南北向的,其间距在旧城改造地段内不 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在新区不小于1.25倍;在旧 城改造地段确有困难时,其相应间距最小不得小于1.0倍。 当建筑方位偏东或偏西时,则应采用表五规定的不同方 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2、居住建筑一般不宜采用东西向(方位角大于450的建 筑)布置,确实无法避免时,其间距为东侧建筑高度的 0.9倍。
3、多层点式建筑长度超过30米的,其正向间距按条式建 筑控制。当长度小于、等于30米时,其正向间距在旧城 改造地段内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在新区不小于 1.1倍。
(二)多层居住建筑底层为商店或其他非居住建筑的, 其间距计算应包括底层高度,但在旧城改造地段内可调 整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9倍,在新区不小于1.0倍; 当两侧或一侧有裙房时,裙房与裙房或裙房与多蹭住宅 之间的净距离在旧城改造地段内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 的0.8倍,在新区不小于1.0倍。并同时保证北侧建筑住 宅部分的间距在旧城改造地段内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 (扣除北侧建筑裙房等高度后)的1.1倍,新区不小于 1.25倍。同一裙房之上的居住建筑,其间距计算可扣除 裙房高度。 (三)砖混结构住宅底层均布置有层高2.4米以下或框架 结构住宅底层均不知有层高2.5米以下的车库等附属设施 的,以及北侧住宅底层布置有车库等附属设施的,其间
第5.3.13条 疏散走道和楼梯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1m, 不超过六层的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有栏杆的疏散楼梯,其
最小宽度可不小于1m。
第二部分
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 技术规定
第三章 建筑容量
第七条 新建、扩建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 建筑高度以及建筑性质、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尚未 编制详细规划的,应按表一规定的内容确定。 第八条 在满足自身的规划要求下,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广场、 绿地、通道、停车场等公共使用空间,又符合消防、卫生、 交通、空域等有关规定的,可在原详细规划或控制指标的基 础上酌情增加建筑面积,并按表二的规定换算。但增加的建 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原核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十五。
第5.3.8条 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直接通向公共走道的房间门至最近的外部出口或封 闭楼梯间的距离,应符合表5.3.8的要求。
注:①敞开式外廊建筑的房间门至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 最大距离可按本表增加5.00m。
②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筑物,其安全疏散距 离可按本表规定增加25%。
距计算可扣除车库的高度,反之则不能扣除。
(四)高层建筑(含中高层住宅,下同)与居住建筑之
间的间距按下列规定确定: 1、居住建筑的朝向为南北向的,面宽大于30米的高层建 筑与其北侧的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 1.0倍,并且其最小间距应大于24米。 2、面宽小于和等于30米的高层建筑与其北侧居住建筑之 间的间距不应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6倍,并且其最小间 距应大于24米。 (五)在符合本条(一)至(四)项间距规定的前提下, 低层建筑与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8米; 多、低层建筑与北侧高层建筑、中高层住宅的最小间距 不得小于13米。
防火规范 建筑间距 (红线退让)
第一部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一、耐火等级、层数、长度和面积
二、防火间距
三、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
第5.3.1条 公共建筑和通廊式居住建筑安全出口的数目不应 少于两个,但符合下列要求的可设一个: 一、一个房间的面积不超过60m2,且人数不超过50人时,可设 一个门;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托儿所、幼儿园除外)内由最 远一点到房门口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4m,且人数不超过80人 时,也可设一个向外开启的门,但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40m。 二、二、三层的建筑(医院、疗养院、托儿所、幼儿园除外) 符合表5.3.1的要求时,可设一个疏散楼梯。 三、单层公共建筑(托儿所、幼儿园除外)如面积不超过 200m2,且人数不超过50人时可设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