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张 冲1,2**(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8)摘要 培养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初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和任务。

本文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初中生应重点培养的九项积极心理品质:爱、信念希望、友善、谦虚、执着、创造力、真诚、宽容和领导力。

最后,本文提出了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五项策略,并结合青春期亲子关系问题例举了培养 爱 品质的活动案例。

关键词 初中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品质 青春期亲子关系分类号 B849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 坚持全面发展 的战略主题中提到,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起人塞里格曼认为,当代 心理学家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国外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孟万金教授吸收了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精华,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 积极 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

初中阶段正值青春期,是人生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初期,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转折期,该阶段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人的发展和成长具有特殊意义。

1 在初中阶段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建设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规范指导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等。

这些文件都重点强调心理健康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预防性、发展性和促进性功能,并指出,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而这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往往侧重于学生的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预防性和发展性的轨道。

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

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预防性、发展性和促进性,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如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积及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练、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2]。

11、12岁到14、15岁的初中生正处于 青春期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在这一时期发生急剧发展变化,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型时期。

由于这一时期情绪情感发展的极不稳定性被 青年心理学之父 霍尔喻为 疾风怒涛 时期。

如果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负性*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 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 (批准号:FBB060244)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批准号:G Y200824)的阶段性成果。

**张冲,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情绪发展研究。

E-mail:zhangchongchina@ 。

!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第11期(总第125期)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Mon thly)11th Issue,2010(Serial No.125)情绪情感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和调控,就容易引发各种问题情绪与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打架、自杀等,青春期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之一也是情绪情感发展的不成熟。

由于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转折期,在个体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位置,因此应尽早用 积极、 正面的教育取代 消极、 负面的力量和观念。

应大面积调查并掌握我国初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根据发展特点尽早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并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促进个体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导航。

2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尽管我国以往也有研究涉及到初中生某项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

官群、孟万金等研发了信效度较好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包括六大维度15项品质,即认知维度(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情感维度(真诚、执着)、人际维度(爱、友善)、公正维度(领导力、合作力)、节制维度(宽容、谦虚、持重)、超越维度(心灵触动、幽默风趣、信念希望)[13],这为大面积调查我国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并建立常模提供了有力工具。

2008年,孟万金教授启动了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课题研究,开始在全国抽样调查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并建立数据库[4]。

为了解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提供了实证数据。

2.1 全国七大地区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特点2009年,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研组使用!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调查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七个地区的初中生。

初一到初四共计有效人数8307,其中初一3004人,初二2822人,初三2136人,初四345人;男生4226人,女生4081人。

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积极心理品质的六个维度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人际维度、超越维度、公正维度、情感维度、节制维度和认知维度;十五项积极心理品质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合作力、幽默风趣、爱、信念希望、友善、执着、心灵触动、谦虚、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持重、宽容、真诚、领导力、创造力。

(2)从年级发展来看,初一学生发展最好的几项品质由高到低依次为合作力、幽默风趣、爱和信念希望,发展较差的几项品质由低到高依次为真诚、领导力、宽容和创造力;初二学生发展最好的几项品质由高到低依次为爱、合作力、幽默风趣和信念希望,发展较差的几项品质由低到高依次为创造力、思维与洞察力、真诚和领导力;初三学生发展最好的几项品质由高到低依次为幽默风趣、合作力、爱和信念希望,发展较差的几项品质由低到高依次为创造力、真诚、宽容和领导力。

(3)从性别差异来看,男生在创造力、求知力和思维与洞察力三种品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真诚和执着品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爱的品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领导力品质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宽容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持重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超越维度各品质及其他各品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2 四川地震灾区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为调查积极心理品质在特殊群体(如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的群体)中的特点和价值,在汶川地震发生一年后,孟万金带领积极心理品质调研组使用相同的研究工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省绵竹县、安县、什邡市等几个重灾区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回收问卷1029份,有效问卷1007份,回收问卷中有效数据为1007份。

选取了小学高年级(四、五、六年级)学生和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被试平均年龄为12.87岁。

研究结果表明,灾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各项指标得分均处于理论上的中等水平。

(2)灾区女生在 认知(智慧与知识)、 人际(仁爱)方面的得分高于男生;中学生的 认知、 情感(勇气)、 人际、 节制、 超越五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小学生。

(3)受灾严重的学生(如有家属和同学遇难的学生)要比受灾程度较轻的学生(如没有家属和同学遇难、有家属和同学受伤),在 情感和 超越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表现更好一些[5]。

2.3 初中生自评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的发展特点除了调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外,在孟万金教授主持的中央教科所2008年度公益金课题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课题组指导下,余晓灵等还对北京市第十九中学2142名学生开展了积极心理品质自评重要性排序调查,为下一步进行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序列化研究做准备。

结果表明,初中生六大维度和15项积极心理品质在各个年龄段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

从维度重要性程度而言,重要性评价由高到低分别是情感、人际、认知、节制、公正和超越。

从15项积极品质而言,被普遍评价为各年级都要着重培养的品质是真诚、善良和爱[6]。

3 初中生重点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键期或者转折期对于个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关键期或者转折期进行行为、技能和品质的培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初中阶段,根据初中生关键期或转折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参考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重要性排序,应着重培养爱、信念希望、友善、谦虚、宽容和创造力等品质。

同时,初中阶段也存在某些薄弱品质,为预防由此引起的偏差和问题,根据全国七大地区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特点的调#30#!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第11期(总第125期)查,应重点关注执着、真诚、领导力等品质的培养。

3.1 爱爱是指重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彼此分享、关心,主要反映在亲子关系和异性关系上。

青春期生理上的成熟给初中生带来了与不成熟的心理的矛盾,体现在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等特点并存。

这段时期也被称为 第二次反抗期、 危机期,学生独立意识和独立性要求增强,比较叛逆,看问题做事情容易走极端,这种矛盾首先就反映在亲子冲突上,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管制太多或者觉得父母思想观念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了;而父母则觉得孩子越来越难以管教、无法沟通。

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清楚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并加强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培养学生爱和感恩的品质,并把青春期的这种独立思考精神和能量转移到学习和创造中去。

此外,由于初一学生面临新的学校生活和人际关系,又正好是男女生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其生理上的成熟也带来了对异性的憧憬与好感,很多学生开始有了 内心的秘密,为了让学生理解爱的真谛,并学会欣赏、等待并升华这种朦胧的感情,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异性关系,掌握正确有效的交往策略,对学生进行爱和友善品质的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