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肥料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doc 11页)摘要随着世界和中国人口在逐渐增加,耕地由于非农业项目占用而逐渐下降,单位面积耕地的负载压力越来越大,使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绝大部分耕地已经用于产量较高和需肥量较大的粮食作物。
而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变、长期养分投入低于产出,导致土壤养分耗竭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不断增加化肥的投入,丰富农业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内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耕地产出率,因此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施肥仍将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科学施肥水平整体还不高,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盲目施肥现象,肥料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效益降低,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污染生态环境,加速土壤质量衰退,直接影响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节本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因此,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科学施肥体系,提高肥料资源的利用率,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也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具体现。
关键词: 化肥农业生产合理应用AbstractWith the world and China population in increasing gradually, cultivated land2.4复合肥料 (4)2.5微量元素肥料 (5)3、肥料在农业发展中的影响和重要地位 (5)3.1增加作物产量 (5)3.2提高土壤肥力 (5)3.3增加有机肥量 (6)4、我国肥料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64.1化肥总量不足品种结构不合理 (6)4.2有机肥利用低未实现平衡施肥 (6)4.3新型肥料研发进展缓慢科技含量不高 (7)4.4土壤肥料基础研究薄弱施肥的盲目性大 (7)4.5科学施肥知识普及不足对肥料的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 (7)5、化肥污染引起的问题 (7)5.1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物理性质恶化 (7)5.2水体农产品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8)6、提高肥料资源利用率的对策建议 (8)6.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 (8)6.2加快新型缓/控释肥料研制与示范推广 (9)6.3推广减少环境污染的合理施肥技术和措施 (9)6.4建立土壤肥料和农田养分信息化体系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前言本文大概讲述了化肥的定义、常用化肥类别及分类、肥料在农业发展中的影响和重要地位、我国肥料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化肥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提高肥料资源利用率的对策建议几方面简单阐述了化肥给农业生产中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简单提出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应用的方法、达到减少农业生产的投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
1、化肥的定义中文名称:【huà féi】英文名称:chemical fertilizer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
化学肥料的简称。
只含有一种可标明含量的营养元素的化肥称为单元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以及次要常量元素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
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且可标明其含量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或混合肥料。
2、常用化肥类别及种类2.1氮肥氮是蛋白质构成的主要元素,蛋白质是细胞原生质组成中的基本物质。
增施氮肥能促进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形成,使叶色深绿,叶面积增大,促进碳的同化,有利于产量增加,品质改善。
在生产上经常使用的氮素化肥有:硫酸铵(硫铵)、碳酸氢铵(碳铵)、尿素等。
2.2磷肥磷是形成细胞核蛋白、卵磷脂等不可缺少的元素。
磷元素能加速细胞分裂,促使根系和地上部位加快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提早成熟,提高果实品质。
在生产上常用的磷肥有: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重钙)等。
2.3钾肥钾元素的营养功效可以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度,促进作物体内淀粉和糖的形成,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还能提高作物对氮的吸收利用。
在生产上常用的钾肥有氯化钾、硫酸钾等。
2.4复合肥料复合肥料是指在成分中同时含有氮磷钾三要素或只含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化学肥料。
它具有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养分释放均匀,肥效稳而长,便于贮存和施用等优点。
在生产上常用的磷酸铵、氮磷钾等复合肥。
2.5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是利用土壤对农业生产有益的微生物经过分离繁殖制成的各种生物性肥料,又叫细菌肥料。
如“5406”抗生菌肥,硅酸盐菌肥,绿环生物肥等。
3、肥料在农业发展中的影响和重要地位著名的育种学家,为“绿色革命”做出卓越贡献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NormanE.Borlaug于1994年在全面分析了20世纪以来农业生产发展的各相关因素之后断言:“20世纪全世界作物产量增加的一半是来自化肥的施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资料显示,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占40%左右。
根据全国化肥试验网的大量试验结果,施用化肥,可提高水稻、玉米、棉花单产40%~50%,提高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单产50%~60%,提高大豆单产近20%。
据推算在粮食总产中有35%~45%是施用化肥的作用。
中国人口在逐渐增加,耕地由于非农业项目占用而逐渐下降,单位面积耕地的负载压力越来越大,使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2004年谷物总产量达4.1亿t,人均占有谷物316.6kg,只相当于美国和法国的人均谷物占有量的1/3左右。
这就是说,在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和长期养分投入低于产出,导致土壤养分耗竭的情况下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不断增加化肥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耕地产出率,因此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施肥仍将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3.1增加作物产量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土壤普查,并科学细致地分析了土壤养分状况,先后开展了平衡施肥和测土施肥技术的推广。
以梨树县为例,粮食单产由应用化肥前的1 500~3 000 kg/hm2,逐步提升至11 250 kg/hm2以上。
1998—2008年11年间,全县的化肥施用量(氮)从115 kg/hm2增加至200 kg/hm2,相应的粮食产量由7.2 t/hm2提高至11.5 t/hm2,不仅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2-3]3.2提高土壤肥力每次生产投入农田的化肥,在当茬作物收获后,都有相当数量残留于土壤中(氮约30%、磷约80%、钾约50%),大部分则可供下茬以及往后种植的作物持续利用,这就是易被人们忽视的化肥后效。
连续多年合理施肥的结果,化肥后效将叠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将增加,促进作物单产不断提高,不但能保持耕地的肥力,而且会越种越肥。
作物的产量越高,残留在土壤中的根茬等有机物也越多,相应的微生物活动也越旺盛。
3.3增加有机肥量化肥的施入提高了粮食产量,产品(籽粒、秸秆)经人、畜的利用和转化,其废物就变成有机肥。
化肥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又能通过自身的残留物(根、茎、叶)作为有机肥源反补土壤,培肥地力。
另外,农业生产投入的化肥养分相当数量保存在有机肥中,使有机肥成为化肥养分不断再利用的载体。
4、我国肥料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目前中国的科学施肥水平整体还不高,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盲目施肥现象,肥料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效益降低,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污染生态环境,加速土壤质量衰退,直接影响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节本增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4.1化肥总量不足品种结构不合理近20年来中国为促进农业发展,日益重视化肥的施用,平均每年以157.7万t的速度递增,化肥施用总量由1984年的1 482万t,增加到2004年的4 636.8万t,约占世界化肥消费量的30%,居世界之首。
2004年比2003年增长16%以上,其中钾肥增长幅度最大达到52%。
但是,若按单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为320kg/hm2,居世界的中上水平。
有关专家预测,至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
按人均粮食占有量400kg 计算,粮食总产量应达到6 400亿kg。
即使按每公斤化肥(养分)增产10kg粮食计算,单就粮食生产这一项就需要增加化肥1 400万t。
预计到2030年中国化肥需求总量将突破6 000万t。
中国化肥除总量不足外,品种结构也不尽合理。
2004年化肥总施用量的4 636.8万t中,氮2 831.4万t,五氧化二磷1 338.1万t,氧化钾467.3万t,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4:0.10,钾肥明显不足。
复合肥1 203.8万t,仅占化肥施用总量的25%。
4.2有机肥利用低未实现平衡施肥有机肥主要是指农业收获物中的养分通过各种形式重新用于农业生产的再循环或再利用部分。
有机肥料的资源量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增加。
中国实际用于农业的有机肥料数量折合养分约为1 800万t左右,仅约占资源总量的34%,约占农田养分投入总量的30%。
未被利用的部分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物间施肥不平衡造成养分间的不平衡,即指普遍重视施用氮、磷化肥,轻视钾肥施用,忽视中微量元素施用。
目前,土壤钾素缺乏严重,尤其是粮田多年不施钾肥,或少量施钾肥。
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缺乏各种微量元素的面积合计为15 733万hm2。
缺乏中量元素的面积合计为6 000万hm2。
不平衡施肥和过量施肥带来了以下一些问题:影响到作物间的均衡增产,肥料利用率降低,同时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二是过量施用氮肥对农产品的品质带来不良影响。
4.3新型肥料研发进展缓慢科技含量不高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叶面肥料、微生物肥料、缓/控释肥料,以及有机废弃物产业化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一些进展。
但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新型肥料,多数科技含量不高,增产效果不稳定,甚至没有增产效果。
例如微生物肥料存在缺少高效菌株、作用机理不清、发酵工艺落后等问题。
在缓/控释肥料方面,至今尚未形成规模产业,主要问题是成本高,效果不十分显著,在包膜选材、工艺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在有机废弃物产业化方面,尤其是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利用上,缺乏一套包括脱水、发酵除臭等处理的投资少、效率高的工艺技术及相应的设备。
4.4土壤肥料基础研究薄弱施肥的盲目性大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化肥试验网在全国建立的100多个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由于经费等原因,至今仅有10多个试验在坚持工作。
全国规模的肥效试验和肥料长期定位试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缺乏这些信息的积累和延续,必将导致肥效不清、投肥方向不明,加剧盲目施肥的发生。
其次,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土壤普查和肥料效益试验距今已经20多年,其间中国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种植制度、耕作措施、作物产量、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等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目前就全国而言,存在着土壤肥力不清,肥料效益不明,施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