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阅读答案]对地震的认识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阅读答案]对地震的认识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阅读答案]对地震的认识浅谈对地震的认识
①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③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类。

按震源深浅可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 千米)。

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 5-20千米上下,如汶川 __的震源深度只有 10 千米,而雅安芦山地震也仅有13千米,它们都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

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震可引发多种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沙土液化,沿海地区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等。

⑤地震学家都想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但迄今为止地震预测技术
仍未成熟,其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难验证研究者的思路、方法及观测结果。

其二,地球具有“不可入性”,仅仅用地球表面的观测来推断地下的物理过程是十分团难的。

其三,如果承认地震是地壳内的一种临界现象,那么它具有不稳定性,对初始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这就可能导致对地震发生时刻的预测的不确定。

⑥看来,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虽有所认识,但还没
有完全认识;人类可以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小题1】从说明内容角度看,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请简述说明
顺序。

(3分)
【小题2】认真体会选文第①段中加横线的,说说它这样写有何作用。

(2分)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小题3】选文第④段主要采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说出它的作用。

(2分)
【小题4】利用选文的知识,请你对雅安芦山“4.20”地震的发生原因与危害作简要说明。

(3分)
阅读答案:
【小题1】事理说明文(1分),说明顺序:逻辑顺序(1分),简述: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震(或:给地震下定义),接着依次介绍地震的相关知识:地震波、地震分类、地震灾害,最后说明地震预测技术还不成熟。

(1分,意近即可。


【小题2】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地震现象比作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地震的发生很平常。

(1分)
【小题3】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据)、举例子
三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类别: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类,按震源又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使人们对地震种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列数字(据)作用:列举了确数,如70、3000、5、20等,还列举了百分数,如95%,使人们对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有一个直观的区分度。

举例子作用:举汶川、雅安地震的例子,说明浅源地震占多数。

【小题4】雅安芦山“4.20”地震,在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震源深度只有13千米,属于浅源地震(知识性,1分),目前造成了众多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危害性,1分),
这次地震,没有事先预报,震后才知晓,说明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还需加强(没有预报性,即评价,1分)。

解析【小题1】分析:通读本文可知,本文在介绍有关地震的知识,揭示内部规律,因此是事理说明文。

一般是逻辑顺序,本文也是这样,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震(一段),接着依次介绍地震波、地震分类、地震灾害(二至四段),最后说明地震预测技术还不成熟(五、六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分类及说明顺序的掌握情况。

点评:说明文按其说明内容一般分为两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
明文,事物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说明文是为了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及内部规律。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运用逻辑顺序。

【小题2】试题分析:“象”表明画线句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分析其内容可知,运用打比方
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练习。

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

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等,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

即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小题3】试题分析:从前向后读第四段可见,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如“地震是世界上最凶
恶的敌人”;有列数字;还有举例子,如“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等”。

第二问可以选一种自己最易于驾驭的方法来分析其作用,如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
了地震的危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练习。

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

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等,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

即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答题是有规律可循的。

【小题4】试题分析:审题后首先找到答题范围,主要是文章的三段和四段,从前向后读该部分可知,雅安芦山“4.20”地震的发生原因是“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危害有“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崩塌、滑坡”等。

根据文中的这些,我们可以组织成切题的回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

点评:审题后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从前向后找关键语句,并将其加以概括。

能借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可借用原文语句。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