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常规功能区划分应用探讨
摘要:城市必有各自合适的规模和空间形态,它根植于长期形成的地理环境,顺应产业分工类型和区域经济关系。
有关城市最佳规模研究很多,但由于影响城市规模的因子众多,量化评估各自的权重和模型构建困难。
本文就城市常规功能分区划分应用进行叙述。
关键词:城市;常规功能区;划分应用
中图分类号: 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城市星罗棋布,规模各异。
城市内部由一些功能区或组团构成,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支撑着城市体系的运行。
产业、住宅和商业为核心功能区,还有为之配套的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
大城市及其以上层级的城市进一步演化出以下各种功能区:
一、中央商务区
它们通常位于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区,成熟后形成高密度的高层建筑群,又被称为下城区,在价值、建筑高度和区位上形成大都市的制高点。
在建筑形态方面,因土地的稀缺性,楼宇向空中和地下发展,形成摩天大楼和庞杂的地下建筑群,以及地上、地面和地下的立体化交通系统。
由于中央商务区与各个功能区距离的平方和最小、人群通勤的总时间最省,故而形成了城市地理中心和地租的峰值。
受到高租金的门槛和商务办公人群在楼宇间穿梭时间通常不超过步行20分钟距离的限制,中央商务区的规模并不很大。
即便是纽约和伦敦这样的世界级城市,中央商务区的范围通常在3~5km2以内。
二、中心城区
需要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的行业通常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域,如传媒、金融、法律、咨询、设计、广告、政府机构、餐饮、时装、奢侈品和品牌专卖店。
除了美国“阳光地带”的少数新兴城市,世界各国从小城镇到大中型城市,几乎都有典型的中心城区。
市中心处于城市几何中心的区位,或是在经过规划的城市新区核心地带,这里分布着供市民集聚和会面的公共空间,形成政府机构、商业街和传统建筑物。
传统的市中心主要产业为商业,呈现线状的商业街和块状的商业街区分布。
新城核心地带的商业则可能是大型购物中心或环形分布集贸性市场和商店组成,以方便低密度住宅区居民购物的需要。
从产业分工的角度看,中小城市的中心城区的产业主要面向本地特别是市区范围内居民和企业的消费、生产和商务活动需求。
近年来随着大型卖场业态的渗入和网上购物的兴盛,传统商业街的规模可能趋于萎缩,人均商业设施的建筑面积低于lm2。
相比之下,娱乐、休闲和餐饮设施面积的比例有所上升。
三、住宅区
住宅区是城市最大、最基础的功能区,其他功能区的布局多是围绕其分布或延伸开来的。
住宅区结构和类型的差异化特征明显,城市愈大则住宅的区位差异化程度愈大。
自古以来同一阶层或职业的居民就集聚一起,20世纪30年代作为移民城市的上海贫富差别与城市居民区的分野最为典型,从富贵阶层往下的住宅形式依次为:独立别墅、花园里弄、公寓里弄、新式石库门里弄、旧式石库门里
弄、棚户区、小船屋和草棚。
现代城市中产阶级的发展,政府对极端贫困居民住房的改善和外来户口的限制,大面积贫民窟基本上消失了。
职业认识的增加和就业技能的多元化弱化了分区的阶级等级,但是收入且家庭结构相似的居民毗邻而居的倾向仍然十分明显。
以大城市为例,住宅区分区呈现以下趋向:第一类,单身或尚未有孩子的高端收人人群多居住于中央商务区或城市副中心附近,住宅类型为高端公寓。
住户以高租金小空间换取交通时间的节省,并且可充分接近休闲娱乐设施。
第二类,有家庭的高收人人群居住在郊区,住宅类型为低密度别墅或大尺度公寓,以大的居住空间享受低租金、接近自然和安全社区的利益。
第三类,多数中等收入和中低收入的家庭倾向于居住在从城市内核到城市近郊的普通住宅区里。
有邻里型、社区型、区域性的商圈分布其间,满足大众的日常快速消费的需要。
第四类,低收入家庭群居于城乡结合部、衰败的老城区直至远郊。
当社会住房保障系统较为完备时,他们住进享有补贴的廉价租赁房,通常偏好选择居住在邻近快速公共交通干线换乘点或终点站。
四、商圈
商圈是除了居民区以外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区,它服务于市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的消费需要,还形成企业之间的交易市场。
商圈的形式多样,传统的有商业街和集市,新型商业类型有购物中心、大卖场、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环绕核心商业区的其他消费业态有餐饮、娱乐、体育设施、休闲。
在大型商圈内或紧邻
之处有以金融贸易为代表的商务型办公楼宇。
商圈的层级与所在城市规模、服务对象的数量以及消费者偏好紧密相关。
商圈的层级由顶级往下依次可分为:中央商务区商圈、城市副中心商圈、地区级商圈、社区级商业和邻里级商业等五级。
它们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大城市或超大型城市的核心地带或副中心可以形成中央商务区,因为这一层级的商圈需要有百万以上消费人口作为购买力的支撑,而且多数居民可以在半小时以内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工具到达,因而通常设在高密度住宅区域中;地区级商圈覆盖的人口应在30万以上;社区级和邻里级商业则贴近住宅区和小区。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私人交通工具数量的增加,在公路网发达的低密度住宅区周边会形成独立的商圈,特别是大卖场为核心的多功能购物中心,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快速集散。
五、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
大中型以上的城市其经济活动的城乡覆盖面广,形成区域内外甚至国际间的产业分工与市场联系。
当生产资料和商品交易量达到~定规模并且在同一空间形成集聚时,大型的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便应运而生。
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与中央商务区形成相互依托的联系,突出体现为前两者为后者创造出商业商务交易,后者为前两者提供信息、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在区位分布上,综合市场兼有批发和零售功能,布局在交通便捷且有一定消费者数量支撑的城乡结合部即近郊区;专业市场中的生产资料市场通常毗邻工业园区,而消费类的市场则接近居民区。
由于需要有大量的货物周转和
储存,两者都十分依赖交通枢纽和干线。
由于大型市场是完成商品交易的主要环节,并且汇集了各类信息,它能够带动本地整个产业价值链上众多企业的成长,因而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科技教育园区、创意产业园区
我国部分大中型城市都规划有科技教育园区。
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在国际知名大学的校区附近自发形成了一些科技园区。
在这些园区成功的示范作用下,很多城市政府为了推动本地科研与产业的结合,兴办科技园区并在其中设立孵化器。
由于研发需要高投入和负担不菲的租金成本,为此科技教育园区更可能设立在交通条件便利的近郊而非中心城区。
典型的创意产业园有三大类:一是设置在科技园区和大学园区附近,充分利用两者的科技资源和研究的溢出效应。
二是旧城区里的贫民区,这里的租金低廉,空间相对宽裕。
艺术家们集聚于此设立自己的工作室,逐步形成创意和设计的交流平台,最终有些集聚区演化成为交易市场、时尚中心和soho的居家办公型公寓。
高涨的租金迫使艺术家们相继搬离。
三是散布在原有老厂房、仓库或码头的价值洼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演化成中心城区的一部分,低廉的租金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及较为宽敞的空间经改造而成创意工作室。
七、结语
综合运用城市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工具,探讨城市功能分区规律,通过合理规划控制蔓延。
运用这些方法为规划我国城市及其功能区提供分析工具。
通过分析工具合理的规划我国城市的区域。
参考文献:
[1] 胡兆量.北京城市功能综合化的深层原因[j]. 城市问题. 2007(10).
[2] 李俊峰.城市规划决策与公众参与[j]. 当代建设.
2000(05).
[3] 李福坤.以城市功能区划推进东莞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