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作者:叶宽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5期
曾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游人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
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以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推想我们的教育,也如此:一味只是灌知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后,学习只是一种手段;不如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
興趣不是先天固有的,后天的培养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第一、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我在教《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我从大家所关心、熟知的平常吃的导入课文:“我们平常吃的东西,多数来自陆地,现在耕地日益减少,人口不断增多,我们将来怎么办?地球能养活多少人?”同学们纷纷议论,有的同学说:“一些报道说,可以移居月球。
”我说:“以现在科技水平还未能在月球上生存,向天空发展不行,那么可以向海洋发展。
海洋中究竟有哪些东西可供我们使用?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大家被海洋的神秘感一下吸引住了,激发了学习动机。
第二、把故事融入课堂。
当代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往往不满足书本的知识。
教师只一味讲课本的知识,让学生听了乏味,甚至是一首催眠曲,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插入一个相关的故事,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让几个同学绘声绘色地表演了这个故事,并让人再讲讲关于他的一些故事,如“大闹五台山”、“倒拨垂杨柳”等,使同学对鲁智深的性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些古今中外名著中的故事,或是名人的故事,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努力拼搏去创一番事业,对塑造学生的性格都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讲故事不能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