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进生的转化
摘要: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是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只要教师勤于动脑,善于观察,认真总结,就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后进学生转化教师尊重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素质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往往分成不同的层次,出现先进和后进的差别。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部分成绩差、道德行为也差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双差生或后进生。
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证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部分成绩差、道德行为也差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双差生?。
这些学生由于自己学业成绩差,违反校纪校规,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同学的埋怨。
久而久之这些学生意志消沉,自暴自弃。
从而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甚至抱憾终生。
因此,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帮助这些同学,使其由后进生转化为优秀,不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而且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追根求源,寻求造成后进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戒备心理
后进生由于多次失败,屡遭挫折,有的做了好事,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他们感到老师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是班里多余的人,可是一旦出现误差,又容易受到批评训斥,使他们
感到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
所以后进生对老师,同学,家长,经常处于猜疑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一堵精神之墙,听不进也不想听正确的教育。
2.自卑心理
后进生经常处在老师不宠,家长不爱,同学不喜的氛围中,在班级抬不起头,感到不如别人,心态消极,对本来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也缺乏热情。
为寻求一时的心理满足,甚至从相反的角度去表现自己。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僵滞,听不进课,回答不出问题,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下课后生龙活虎,有时无辜欺负弱小同学。
一旦形成自卑心理往往信心不足,自甘落后,有的还会形成逆反戒备心理。
3.疲软心理
部分教师不顾学生内心需要与愿望硬性施教,学生根本没有接受。
形成你教你的,我玩我的,失去了学习的严肃性,长期我行我素,甚至对老师不理不睬。
4.逆反心理
老师对后进生靠权威压服,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都会造成学生畏惧,防卫等不正常心理,诱发学生的反抗心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级集体冷漠,与老师情感疏远。
对老师正确的要求,常常反其道而行之。
这些心理障碍,严重阻碍了后进生的转化,我们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了解和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达到共
同提高的目的。
二、对症施治,探索后进生转化道路上的方法
要扫清这些障碍,使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就必须搞清外因和内因的个体差异,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矫正后进生扭曲变态的心理。
1.有的放矢,具体帮助,热切期待
针对后进生是差在品行上,还是差在学业上,帮助他们制定目标,并严格监督实施,逐步赶上来。
对学习凭借小聪明,态度敷衍者,要求家长配合。
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意志品质较差,成绩波动较大的同学,则要求坚持写自检自查日记,逐步学会自我约束,对学习方法欠缺的则加强指导与交流等等。
在整个工作中强调“自”与“查”。
“自”是自定目标,自定步骤,自定计划。
意在启发自我教育,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查”是指具体帮助,随时指导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
不断激励促其升华。
旨在充分发挥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2.发挥优势,打开局面,培养自信
时效论的观点认为:“均匀地分布在时钟针盘和日历,年历上的时间,在现实中都始终保持着瞬时值和非均匀的本质”。
也就是说,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客观上存在一种可以获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段时间或一种机遇。
教育者必须抓住这个最佳教育机会。
当然“优势”一定要摸准,局面才能打开,最佳教育时机也可获得,这就要靠教师的“内功”了。
3.倾注爱心,学会赞赏,激励成功
教师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和长处,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和表扬。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受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就越努力。
反之,受到表扬越少,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少。
教师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对差生的教育在短期内比较容易见效。
因为他们差所以能做到。
诸如不迟到,不旷课,按时完成作业,就是一个进步。
学习成绩从0分上升到30分、40分,比由60分上升到80分容易。
因此,后进生的转化不能急功近利,立杆见影。
除具体帮助严格要求外,还要热情地期待,热情地鼓励,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暂时还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善于体谅和宽慰学生,使他们不失信心地继续努力。
综上所述,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细致而复杂的工作。
每一位教师只要树立信心,掌握好后进生转化的本质和规律,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创新的理念解决后进生问题,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认识到后进生转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挑战性,就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用声声入耳、句句贴心的语言,用满腔热情的爱去关心、温暖每一位后进生。
相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会得到转化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开明出版社出版,1999.
[2]郭振武.学校管理.
[3]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