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课本插图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初级中学李超军
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
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
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
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知道《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主要大众传媒。
2.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理解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纵向联系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五步教学法,优化课堂结构:①启动:创设情境,调动主体;②主动:自主学习,建构知识;③互动:合作探究,质疑解惑;④激动:拓展延伸,能力提升⑤能动: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2.充分利用PPT课件,扩充课堂容量,优化展示效果。
3.要点提炼法、列表归纳法、纵横联系法、比较、综合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2.体会近代社会社会变化的半殖民地特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辩证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
教学准备:
1.教师自制PPT课件(体现五步教学法);
2.学生搜集有关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效资源。
教学过程:
附录一本课PPT课件
附录二精编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而丰富起来。
以下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南通张謇的公馆夜晚电灯通明
B.清政府派大臣坐轮船出洋考察
C.蒋介石乘飞机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
D.李鸿章用手机通告清廷《马关条约》内容
2.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
C.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D.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3.下列习俗的变化中,反清革命色彩最鲜明的是
A.穿中山装
B.行握手礼
C.废止缠足
D.剪辫削发
4.下列有关近代前期社会生活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戊戌变法期间,郑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B.吴某乘坐火车沿京张铁路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C.周某在《申报》上读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非常气愤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5.阅读《人民日报》时,我们能够联想到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
A.《民报》
B.《申报》
C.《新青年》
D.《万国公报》
6.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
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
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体现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观念是
A.平等观念
B.民主观念
C.自由观念
D.等级观念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
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
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沪,指上海;宁,指南京——引者注)来去也从容。
”
请回答:
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
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