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吴俊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
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古诗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教师方面1、从对古诗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
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这些古诗文和现代社会是脱节的,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
由于老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古诗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古诗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
加之古诗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基础薄弱也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着白话文,教育发展了几十年,那些熟读经典作品的优秀老教师大多不在教学岗位上了,而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古诗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
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1、学习古诗文兴趣不大。
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
课堂古诗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受现实功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文不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读大学涉及古代的东西很少,因而缺乏古诗文学习的动力。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选入高中教材的古诗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古诗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
一般说来,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学习古诗文更感兴趣。
相对于古诗词来说,古文,即文言文的教学难度更大,学生学习兴趣索然,给教师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
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
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
——朱自清图2-2:实施文言文课堂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教师组)文言文教学涉及到两个部分,即“言”和“文”。
“言”的教学,即讲解字词、疏通语言是基础。
文言和现代汉语相比较,变化最大的不是语音、语法,而是词义。
如《孟子》:“孟子去齐。
”在这句话中,语法语音都不是问题,而“去”的词义与现代汉语却相去甚远,指的是“离开”。
因此,古诗文教学,字词讲解是关键。
现在,学生学习古诗文积极性不高,是和课堂教学的沉闷、枯燥直接相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
如何开展具有兴趣的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重视形训在字词教学中的作用形训,又叫以形说义,就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来解释字义,从而探明词义的方法。
汉字的古形体多是直观的形象符号,即便是形声字,它的形旁也有一定的与词义相关的形象性,这就为采用形训手法进行形象直观教学提供了条件。
教学实践证明,用形训方法分析字词,能够增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古诗文字词意义的理解。
例如: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绝”字,《说文解字》的重文写作,像不连体的两束断丝,“绝”的本义就是丝断成两截。
“绝江河”,即横渡江河,在意念上有使江流断开的意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绝”,即断绝。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陈情表》)“吊”,教材注释为“安慰”,与《塞翁失马》中的“人皆吊之”中的“吊”相同。
“吊”小篆是从人从弓,本义是背弓守尸,对死丧事件的慰问、安慰,引申为对不幸事件的安慰。
吊:对死丧事件的安慰→对不幸事件的安慰3、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败绩”,教材注释为“溃败”。
陆宗达《训诂简论》:“石经古文‘绩’字与籀文‘迹’同形。
凡循道而行谓之‘迹’,如是则车不能循道而行谓之‘败绩’(败,坏也)……‘败绩’就是车不能循迹而行,而辙乱而颠覆的意思。
”春秋时代尚车战,战斗中兵车垮了,车辙乱了势必大打败仗,也称败绩。
这样才有后文的“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的呼应。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鄙”,教材注释为“边邑”,其形旁“右双耳”即“邑”,甲文作(),指居住之地。
引申为见识短浅,如《曹刿论战》“肉食者鄙”。
“鄙人”即没有见识之人。
如《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鄙:边邑→见识短浅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教材注释: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
封,疆界。
这里作用动词。
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
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
肆,延伸,扩张。
封:疆界。
“封”,古字形()像有人在栽树或打界桩,本义为疆界。
“封建”,即封土地、建诸侯的意思。
2、联系意义相近的字词来解释词义(1)踞--跽--坐例如《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教材注释:“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簸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踞:蹲坐。
《史记・高祖本纪》:“不宜(应该)踞见长者。
”分析讲解“踞”时,要联系“坐”、“跽”(长跪)(《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等字词来进行讲解。
(2)至---致。
至:到,到达。
甲文“至”像箭簇落地之形。
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至”的理解,可联系“致”(使至)进行讲解。
例如《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ing)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他对于使福至的事),未数数然(shuo,拼命追求的样子)也。
”“致敬”、“致力”、“致礼”均为“致”,有“使……至(到)”的意思。
例如《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凭借某种条件而到达也用“致”,如“宁静致远”。
)(3)即与既文言文的字词句,处理原则如下:(1)放过。
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处理。
这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无需处理,比如“孔子曰”。
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一般让学生借助注释,知道即可。
(2)分离。
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
这类词语和句法的学习,主要靠记忆,因而需要反复练习。
这种练习,与所学习的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因而宜与阅读教学相对分离——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后,或布置家庭作业。
(3)突出。
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
“常用字词”大多不止一个意义,而字义又受时代限制,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
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格外注意,有时还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
如“请”,今多指“请你做某事”,但在古代常用作“请允许我做某事”。
例如: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另外:城---城墙、城市;兵---兵器(4)深入。
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有两种情况:第一,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这是文言文(包括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充分领会。
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诗句,学生一定要在想象中去体会关键字眼“惊”的内涵,否则就难以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惊”的繁体“驚”:形声。
从馬,敬声。
《说文》说:“驚,马骇也。
”本义:马受惊。
“惊”有马因害怕狂奔不受控制的意思。
“惊涛拍岸”,即江中的巨浪像那受惊的马群,前奔后涌,呼啸奔腾而来,冲击着江岸。
这样就把长江的浪潮写活了,既绘出了它奔涌的形象,又表现出它宏大的声势。
例如,《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告诉)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课文中的“行人”一般多理解为“过路的人”,教师学生也不会去深究。
但是,在诗中,为什么“行人”要和“寡妇”放在一起说?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深入思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在杜牧的《清明》诗中,“行人”指的是在外漂泊的游子。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游子在清明时候,看到那么多的人在扫墓,而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不能去祭奠亲人,或和家人参加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必然“欲断魂”(伤感极深)。
同样在《孔雀东南飞》中,在外漂泊的“行人”(游子),孤孤单单的寡妇,听到树上双飞双栖的鸳鸯的啼叫,怎不“驻足听”,怎不“起彷徨”?因为他们凄冷的内心,是多么需要亲情、爱情的慰藉呀!3、结合背景材料讲解课文例如,讲解庄子的《逍遥游》,一定要对庄子的道家思想作一个交代;讲解《鸿门宴》,一定要对秦代末年的农民起义背景以及后来的楚汉之争,项羽、刘邦最后的命运作交代;讲解《烛之武退秦师》,需要对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作交代。
《史记》、《左传》、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等都是重要的参考书。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才,便派使者以厚金礼聘,请他出任丞相。
庄子说:“千金、相位,的确是重利、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喂养多年,便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做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