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江区名镇名村示范村
总体发展规划
梅江区成立于1988年3月,是梅州市唯一的市辖县级区,是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区总面积298.4平方公里,下辖3个镇和3个街道,共有54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有省级“万村绿”示范村3个,省级卫生村5个,市级生态村29个,市级卫生村17个;目前全区所有镇(街)均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街)、梅州市文化先进镇(街)和梅州市平安镇(街),4个镇(街)创建成为梅州市生态镇(街),1个镇被评为广东省文明镇。
“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从13亿元增至26亿元,实现了翻番,年均增幅达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8300多万元增至2.8亿元,年均增幅达27%。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名镇名村的要求,通过样板示范带动农村宜居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我区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粤府[2011]68号)精神,梅江区委、区人民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严格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成《梅州市梅江区名镇名村示范村总体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
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实施农村环境和景观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发掘和拓展镇村资源禀赋、整合提升特色优势为基本路径,大力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活动,形成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全面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和农村宜居水平,加快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全力建设幸福梅江。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典型示范。
衔接《梅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梅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梅江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选择基础较好的镇村开展试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成熟一个,认定一个,逐步扩大全区名镇名村示范村比例。
(二)立足实际,保持风貌。
坚持实事求是,从各镇、村实际条件出发,从解决最迫切、最基本的环境问题入手,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最大限度保留乡土元素,体现农家风情,不脱离实际盲目求大、求新、求洋、求全,不搞大拆大建,不“以城代乡”,片面追求镇村“城市化”。
(三)突出特色,分类指导。
依托各镇、村的不同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开展创建工作,因地制宜、一村(镇)一策,发掘内涵、培育特色,形成亮点、形象和品牌效应,打造不同主题和类型的名镇、名村,防止千篇一律。
(四)以人为本,幸福宜居。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发挥群众在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中的主体作
用。
着眼加快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引导广大农民共建宜居村镇,共享幸福家园,实现安居乐业,提升幸福感受。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2011年开始试点,在全区选择基础较好的1个镇、2个行政村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开发建设,在2012年建成1个名镇、2个名村;至2015年底全区3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示范村建设,全区10%以上的镇和行政村完成名镇名村建设,推动全区农村宜居建设、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进度安排
2011年7月开始,选择城北镇干光村、黄坑村作为示范点,编制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资金、突出重点,着力抓好示范点的建设工作,通过样板示范带动镇村宜居建设,并在全区同步推开示范村建设。
至2012年底,按照名镇、名村的建设标准,将城北镇打造成为特色产业(花卉)名镇,将城北镇干光村打造成为特色产业(兰花)名村,将金山街道黄坑村打造成为生态旅游名村。
至2015年底,将长沙镇小密村、大密村,三角镇泮坑村、东升村、梅塘村、坜明村,城北镇干光村、玉水村、银营村、中村、杨文村、群益村,金山街道龙丰村、周溪村、东郊村,西郊街道寨中村等16个行政村按照示范村建设标准打造成示范村;将三角镇打造成特色旅游名镇;将东升村、泮坑村、小密村、周溪村等4个村打造成生态旅游名村;将
梅塘村、群益村等2个村打造成特色产业名村;将玉水村、泮坑福禄芨自然村、东郊村等3个村打造成历史文化名村。
四、建设标准
(一)示范村。
示范村指经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景观改造和绿化美化建设,达到卫生村基本标准,村容整洁、环境宜人、设施配套、生活便利,适宜生存发展,具有示范作用的宜居村庄。
具体标准:一是环境生态宜居,村内环境整洁,卫生条件良好,无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放、人畜混居、水道淤塞等现象,绿化美化水平较高;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农房整洁美观,道路、饮水、医疗、文化、电力、电视、通信等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三是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休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较完善,农民享有规定的公共服务保障;四是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基层党建、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乡风文明,治安良好。
(二)名村。
名村指达到了示范村建设要求,并具有一种或多种特色优势,农民生活达到较高的小康水平,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代表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农村改革发展方向,代表全区农村建设成果和形象的村庄。
具体标准:列为名村的行政村,所辖的自然村应有一半以上按示范村的建设要求进行改造整治。
名村应依托自身条件,做强个性特点,在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民居风貌、农业渔业、乡村旅游、基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突出特色,打造成为主题突出、形象鲜明、内涵深厚、韵味独特的村庄,在保护
乡村自然风貌和历史建筑,传承人文气息和传统文化,倡导文明风尚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名镇。
名镇指符合城镇建设发展规律,规划科学合理、主导产业突出、城镇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生活水平较高,在产业形态、人文自然、公共服务等方面,特别是在宜居宜业、文明风尚、社会和谐、活力创新上,体现出较强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镇。
具体标准:要根据其资源禀赋、区域位置、发展优势等要素条件,找准发展定位,突出个性魅力,形成带动效应,成为体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平台,以城镇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名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壮大特色经济,体现节约集约导向,率先形成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传导、乡村生态向城市扩展的桥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强、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
各级各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区委、区政府成立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农业局、区住建局、区文广局、区财政局、区旅游局、区卫生局、区林业局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具体负责全区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统筹组织
和协调指导。
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并就每个拟建的名镇、名村、示范村分别制定具体翔实、操作性强的建设规划,扎实、有效地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
(二)广泛宣传动员。
加大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推介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成果和经验,大力宣传为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积极引导挂钩帮扶单位、企业、外出乡贤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大力支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扶持力度。
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镇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强公用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名镇名村示范村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积极统筹整合有关资金,为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同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四)突出优势特色。
挖掘和整合当地独特资源,促进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形成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创建亮点。
生态旅游名镇(村)建设重点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进一步增强自然休闲特色,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色产业名镇(村)突出培养具有当地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历史文化名村通过丰富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
使其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客家特色和传统风貌。
名村、示范村建设以行政村为主体,以自然村为基础,部分自然村特色特别鲜明,资源条件与行政村内其他自然村差别较大的,可适当将创建主体调整为单个或几个自然村。
(五)强化督查考核。
加强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成立专项督查工作组,及时掌握工作进度,促进工作落实,并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视察活动。
把名镇名村示范建设落实情况列入镇(街)党政一把手和区直单位每月绩效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表彰奖励、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推动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