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共4篇)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共4篇)

篇一:优缺点自我评价总结优缺点自我评价总结本人敢于接受各种挑战,勇于坚持,个性开朗,与人相处融洽,表达能力较强,极具学习、创新能力,有很强的上进心,思想积极,做事认真、主动、有条理。

政治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够快速贯彻党的各方面政治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各会议重要内容,有较好的辨别力和敏锐性;学习上,虽然不是成绩最优异的,但是学习刻苦努力、态度非常端正;工作上,担任学生干部期间,成功组织过多次班级活动,有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强,起到了很好的带头表率作用,在企业的实习期间,也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生活上,为人谦逊、踏实、能吃苦,个人作风端正。

与此同时,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业务知识学习不够经常化,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有些内容学习不扎实,需要继续加强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钻研精神;平时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考虑不够全面,把握细节方面有待提高;实习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所欠缺。

年的要求用爱心、耐心、童心对待幼儿,关注每个幼儿,关注每个幼儿的每个细节。

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而努力。

师表,做到敬业奉献。

要以自己健康的言谈、举止、心态去影响幼儿,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爱每一个幼儿,为每一个幼儿负责,做每一个幼儿可信赖的朋友。

具体措施1、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做好笔记,主动积极参加团组织活动,时时以一个优秀团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做好笔记和反思,并和工作实际相结合,落实到工作中去。

2、平时认真的阅读相关新的幼教书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边反思,及时总结每阶段工作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方式、反省自己的教育观念,更好的开展工作。

3、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幼儿学习知识、获得知识,还要教幼儿学习做人,学会做人,学会理解、尊重、合作,热爱自然,维护世界和平等。

在一日生活中,提倡探究式学习,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主动学习。

让幼儿尽可能的利用身边的实物,通过摸摸、说说、问问来调动多种感官学习,使他们从小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在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篇二:一种新的幼儿教育评价方式一种新的幼儿教育评价方式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自 2007 年 9 月我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做校长以来,我常发现小朋友的脸上和身上经常被贴上一些小红花、小卡通贴饰(本文将这类小奖品统称为“小红花” )。

孩子们非常喜欢它,家长也很重视它。

如果孩子在学园生活了一天,一个小红花都没得到,不仅自己会感到沮丧,家长也会认为孩子表现得不好。

一、什么是“小红花”式评价“小红花”代表的是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评价。

即得到小红花的孩子,就是听话的好孩子;而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孩子就是不太听话的孩子。

有一次,我问孩子们:“你知道你身上的小红花是什么意思吗?”他们摇着小脑袋很自信地说:“我表现好!”我又问:“你什么地方表现好啊?”孩子不好意思地说:“我也不知道什么地方表现好,反正老师说我是听话的好孩子。

”这也就是说,孩子们并不真正理解小红花的具体含义。

为了弄清楚孩子们到底懂不懂得小红花的评价意义,我又对多所幼儿园的 500 多名幼儿进行了调查,得到小红花的孩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我是好孩子,老师喜欢我。

”而问及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孩子:“你们为什么没有得到小红花啊?”有的孩子说,“我表现不好,不听老师话,不遵守纪律,老师不喜欢我”;有的孩子还说:“我做游戏时淘气,与小朋友说话,老师不高兴”,如此等等。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鼻祖华生曾强调,人的行为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当孩子表现出一种积极的行为时,马上就给孩子一个正性强化物(如小红花之类)来强化出现的行为,这样就会巩固这个行为。

相反,如果孩子的行为是消极的,就给另一种负性强化物,即批评或不给小红花之类。

二、“小红花”式评价的弊端对幼儿来说,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绝对化:它很容易使孩子的自我评价僵化抑或极端,即当某种表现好时就是全好(好孩子),某种表现不好时就是全不好(坏孩子)。

这种不准确的好或坏的概念在儿童早期一旦形成,就会很容易给孩子的思维带来凝固、刻板及僵化等不良影响。

而且这种不良影响会波及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及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乃至影响到他们一生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积极评价与完整人格的形成。

比如现在有些大学生,当他们找工作受到挫折时,对自己评价就比较极端,有的认为自己就是个“丑小鸭”,有的认为自己是个“低能儿”,等等。

这样评价自己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自我效能感下降、自卑感增高、无助感上升等不良心理现象,严重者会出现抑郁或自杀等问题。

二是抽象化:它不符合孩子们的思维特点,它过于抽象与含糊。

有人会问:小红花既为孩子喜欢,也为孩子熟悉,怎么会抽象呢?从形式上说,小红花是具体的、形象的,容易被孩子接受;但从小红花所代表的意义来说,是抽象的,很难被孩子理解、明白,更不容易起到真实评价的作用。

比如,孩子得到小红花就意味着做得“好”、表现得“好”,没得到就是表现“不好”。

在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时我发现,一些幼儿教师在表扬孩子某事做得好时,不是奖励小红花,而是奖励一个机会、一个拥抱、一句具体的表扬,比如,“你真是老师的小帮手,能收拾好玩具”,等等。

当孩子得到他们所能理解的表扬时,就会知道下次该怎么做。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美国幼儿园的孩子们也存在缺点,但都很自信,有个性。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评价方式的弊端,我接下思考的是:我们能不能在新时代下给“小红花”评价赋予新的内涵?找到一种新的评价方法来取代“小红花”?三、成人的评价为什么要科学(一)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外控性,即成人(包括教师与家长等)对孩子的评价具有绝对权威性。

正因为如此,教师们对孩子的评价就要更准确,让他们理解,不出现偏差。

如果出现偏差,就容易使他们变得片面、极端。

又因为儿童早期的思维本来就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对人和事物的评价容易出现绝对化倾向。

如果我们的教育再不给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指导,他们就更容易对自我评价绝对化,要么好,要么坏。

经常认为自己好的孩子容易养成自高、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点。

而经常认为自己是坏孩子的则容易形成自信心不足、不被喜欢和接纳等人格特点。

反映性自我评价是指人们在评价自我时,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内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

这是人们获得自我认识,进行自我评价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年幼儿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学家库利( cooley , 1902 )在其镜像自我( looking-glass self )(在他人眼中所看到的自我)理论中最先表述了该观点。

他主要关注人们是如何感觉自身发展的,并认为这些情感是由社会决定的。

我们想象自己如何被他人看待,这种知觉决定了我们如何感觉自己。

库利据此提出三步过程。

首先,我们对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进行想象;第二,我们想象这个人如何评价我们;第三,我们由这种想象的判断而感到自己好或不好。

kinch ( 1963 )在库利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下述模型(见图1 )。

该模型有三个成分:( 1 )他人对于我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人真实评价);(2 )我们对这些评价的知觉(知觉评价,即反映性自我评价);(3 )我们关于自己的想法(自我评价)。

模型假设真实评价决定了知觉评价,知觉评价又决定了自我评价。

【 1 】对于该模型中的成分, pfeifer ( 2009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比较青少年和成人中反映性自我评价与直接自我评价的神经性关联。

【 2 】虽然我们还没有发现利用该技术对幼儿反映性自我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研究。

但从理论上我们可以假设,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他们在这两项活动上的神经网络活动也许是有联系的。

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

幼儿的“镜像自我”比起成人来,是完整地、绝对地反映着他人的观点与评价。

因为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阶段是以机械记忆与想象记忆为主。

当教师说某孩子是坏孩子、是不听话的孩子;当妈妈说某孩子是闹人的孩子,当爸爸说某孩子是烦人的孩子时;也可能教师与家长是随口说的,但孩子由于机械记忆好,将这些评价语言都记住并保存起来。

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从成人的镜子中照出了一个烦人、闹人的坏孩子形象。

接下来,这个所谓的坏孩子就害怕照镜子,就怕在镜子中看到自己那张不“乖”的脸,即羞愧感产生了。

一旦幼儿从镜子中照出了羞愧感,他们哪里还敢再去照镜子,哪里还再愿意去听教师与父母的评价?因为孩子那颗最宝贵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伤害了。

随着孩子的长大,还没等他们升入小学,还没等他们将含苞待放的自我展示给这个美好世界的时候,成人“馈赠”给他们的那颗“坏自我”的种子就已经扎下“我不行”的根,抽出“我不好”的芽,生出“我讨人喜欢”的叶??。

(二)成人评价的缺点第一,评价常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们成人的评价方式为什么会如此这般呢?幼儿教育经验告诉我,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由“关注点”所致。

现实生活世界中,多数成人都喜欢关注孩子做事情的结果是否达到成人社会的要求,是否得到他人的表扬,是否得到奖品等,而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自我感受、自我尊严、自我价值等属于人的自身问题,即人的自我问题。

进言之,很多成人缺少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体验、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的知识,正如我在问卷调查中问及家长:“您认为什么是自我概念?”他们普遍回答:“自我概念就是自己。

”也就是说,成人头脑中的自我概念就是“自己”。

因此,他们也常常不在意幼儿自我形成的问题,更想不到自我形成会对日后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他们对幼儿的评价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产生结果的主体——自我本身。

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为什么做事情与别人结果不同?别人喜欢我吗?等等,而动物不能。

可遗憾的是,人的自我在生命之初又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形象地打个比喻,人的自我一出生就像“猎人”将“猎枪”交给了别人一样,赤手空拳地无法保护自己与防御他人,但人又要生存下去,还得适应这个社会,还得向前走,向前发展。

也就是说,当幼儿面对成人这个带“猎枪”的“猎人”时,他们只好乖乖地听成人的话、只好任凭成人的褒奖与惩罚等。

客观地讲,如果成人的“猎枪”的枪膛里装得都是合理与科学的评价方式,自然对幼儿自我认识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可事实上,成人的“猎枪”里装了许多上面提到的那些不合理、不科学的评价方式。

四、建立一种科学评价方式是当务之急在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感觉先于思维,这是世界著名教育家卢梭对儿童教育的主张。

正如其在《爱弥儿》中提到的:“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觉,因此,首先应该锻炼的是感官??要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学会怎样去感受,因为他们(孩子)只有经过学习之后,才懂得应该怎样摸、怎样看和怎样听??”虽然这个主张已经有 300 多年的历史了,但时至今日依然适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