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方案V1.0(讨论稿)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方案V1.0(讨论稿)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方案(讨论稿)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2015.5目录一、项目背景 (4)(一)历史背景 (4)(二)现实背景 (4)(三)政策背景 (6)二、高校创业孵化工作的一般方式及分析 (6)(一)独立创业园区 (7)(二)创业培训 (7)(三)与当地外包企业合作 (8)(四)就业部门负责制 (8)(五)5C(创业核心角色)制 (9)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目标 (9)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 (10)(一)“送出去”还是“引进来” (10)(二)依据创业环境的标准来确定合作的对象和范围 (10)(三)从资源引进到深度整合 (10)(四)分工与协作 (11)(五)以“大学生创业平台”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核心要素 (11)(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表现形式 (12)(七)以降低创业风险,协助成功创业为己任 (12)(八)真实创业,系统提升 (12)(九)整合创业扶持资源,形成完整的成长链条 (14)(十)校企互动,形成教学和创业互补式增长 (14)五、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功能定位 (14)(一)教学与科研 (14)(二)营销与实战 (15)(三)就业与创业 (16)(四)落地与孵化 (16)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组织特点 (17)(一)国家级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 (17)(二)公益性与效益型相结合 (17)(三)大数据与教育改革相互验证 (19)(四)企业入驻与人才输出相配合 (20)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工作内容 (20)(一)接入平台,共享平台资源 (20)(二)教育合作,完成学校个性化的发展要求 (20)(三)创业指导和孵化 (20)(四)产学研合作 (21)(五)专题研究和项目申报 (21)(六)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 (21)八、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组织管理 (22)(一)管理机构 (22)(二)常设机制 (22)(三)岗位职责 (22)(四)工作环境 (23)(五)工作制度 (24)九、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计划 (24)(一)第一阶段:启动期 (24)(二)第二阶段:运营期 (25)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一)历史背景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渊源要追溯到我国的企业孵化器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和经济的相互脱节(即“两张皮”)问题,一直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所急需解决的重点,而其中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即高新技术的“三化”)问题又是重点中的关键。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的顺利进行,原国家科委较早地注意到新兴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体制障碍,1984 年,国外企业孵化器的成功经验被介绍到中国,立即得到国家科委的重视。

在借鉴发达国家企业孵化器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家科委于1987年开始在武汉创立我国首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服务中心。

由此,开始了我国孵化器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我国的孵化器基本上是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主导型的企业孵化器。

应该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又尽可能地利用了市场经济的一些手段和机制,作为一种体制上创新,企业孵化器这一重要成果被保留并逐步完善起来。

(二)现实背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规划建议,积极发展创新创业服务,培育创业服务业态,大力推广“孵化加创投”模式。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正面临就业体制改革以及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双重压力。

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到毕业当年9 月1日,2013年全国有699万高校毕业生,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趋势,让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

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已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精神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高校毕业生掌握了系统的科学知识,有着创立一番事业的激情,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他们不仅仅应该作为求职者,更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然而据调查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却很低,分析原因:一是创业文化的缺失,社会普遍缺乏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认同;二是没有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大学毕业生缺乏创业的知识和能力;三是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大学生创业应该是科技创业和发展创业。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融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于一体,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以基地创业文化建设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从而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创业文化,逐渐提高人们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同感。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是对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落实,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创新举措。

(三)政策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必须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工作,《意见》指出要突出抓好创业工作。

积极搭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支持各类创业园区和新型孵化模式发展,推动创业担保贷款、减税降费、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等政策尽快落地,深入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并支持各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创业促进工作。

《意见》提出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以就业创业带动经济发展,明确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是对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是对加快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大政策创新。

二、高校创业孵化工作的一般方式及分析在政策的影响和大力推动下,很多高校也在纷纷制定计划或着手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现在运行的孵化基地大致可分为5种形态,以下对这5种基地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一)独立创业园区形式:高校联合当地政府机构开辟专门的园区场地,无偿提供相应的软、硬件配套以及政策(工商、税务、金融等)、资金方面的支持,让创业的学生团队入驻园区,进行2年左右时间的实际企业经营。

特点:因为有效利用了某些场地和设备资源,并且有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因此,学生创业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帮助。

对高校而言,此类创业可作为分流就业压力的一种方式;对当地政府来讲,这类创业能够盘活部分闲置资源、扩大税基。

问题:学生的创业能力缺乏有效的积累和提高,创业过程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学生的创业资源不确定,商业风险较大,成功率低;学生的创业过程有较大的自主性,但对学校的影响较小。

(二)创业培训形式:在校内灵活的组织一些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同时提供一些商业项目或企业对接,让学生在从事真实商业活动过程中,逐步的提高其创业能力。

特点:这类培训一般面向毕业阶段大学生,学生的创业过程具备更强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及就业优势;企业一般欢迎与高校进行此类合作;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提高了创业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问题:因为涉及到真实的商业关系,因此,难以避免企业信誉、产品质量、商业欺诈以及劳动纠纷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既无法回避,作为高校也难以有效的解决这类矛盾。

(三)与当地外包企业合作形式:高校与当地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从招生、教学到实习、就业都与合作企业进行深入互动,学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都可以从事真实、具体的工作和商业活动。

部分学校甚至将部分的课程教学移到合作企业内进行。

特点: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过程目标清晰,操作性强。

这类合作会形成一定的就业保障,进而形成未来的学校口碑。

问题:这种方式能有效提高就业率,但与当前的创业指导政策存在差异。

对合作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及发展预期都有较高要求。

高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易出现定位错误,将高等教育与岗前培训、应用型大学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功能混同。

(四)就业部门负责制形式:将创业教育作为提高就业率的一种补充形式,由高校的就业办组织合作企业与学生进行互动或培训,并邀请一些企业管理人员与学生建立日常性的沟通机制。

也有些高校将此类工作交予学生工作部或团委来执行,目标虽不同,但基本形式一致。

特点:易于组织,形式灵活,便于宣传,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企业合作质量及就业效果。

问题:能够作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创业意愿的一种方式,但对于真实创业帮助有限,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帮助不大。

(五)5C(创业核心角色)制形式:引进国外的有关新创企业管理培训课程,通过跨学科、分角色、团队化创业能力训练,初步将学生从沙盘模拟到商业项目开发实战进行系统化培训和孵化。

特点:创业培养的过程系统化,更具企业实战能力的积累和提高。

问题:与高校、企业及真实商业环境之间存在距离,与学校管理工作难以同步。

综合上面的几种方式,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种方式是社会化程度最高、支持力度最大、所获得资源最丰富的方式,但这些特点和优势在高校的创业指导工作中如何体现和利用?能否将上述几种方式的优点进行集中,真正的将高校的日常管理、教学工作与社会资源有效结合?我们认为下面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模式是目前最好的一种模式。

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目标(一)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切实推进大学生创业的组织工作;(二)通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有效的引入政策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科技转化工作的新模式;(三)通过外部资源的引进,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四)通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有效运作,实现与当地政策、经济、企业的良性互动。

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一)“送出去”还是“引进来”大学生创业离不开政策、社会、企业和高校的共同支持,高校在这个过程中与其将毕业生送到“创业园区”,不如将各种资源有效引入校内,建立校内的“创业孵化基地”,如此一来,高校不但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并且能够吸引广泛的社会资源,有助于高校进行更广泛、深层的教育改革。

(二)依据创业环境的标准来确定合作的对象和范围要推进大学生的创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助于创业的生态环境。

既然是创造环境,就必须建立广泛的社会、企业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这对于高校的对外合作能力要求较高。

是与少数几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还是拓宽视野,选择更多的企业、机构或组织进行更具个性化的合作?在这个问题上,高校既要厘清思路、明确目标,又要掌握主动,达成最佳的合作形式。

(三)从资源引进到深度整合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帮助,还是将创业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方式贯穿于大学的教育过程?创业教育不同于就业前教育,既不是简单的心态调整,也不是单项的技能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