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文写作第二讲

应用文写作第二讲

应用文写作第二讲
总结的定义:是对以往某一时期或某项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检查,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探求规律,用以指导今后实践的文体。

意义:总结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做好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总结,可以把获得的感性认识,经过分析的概括,提高到理性认识,提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本质,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教训。

目的: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总结的作用:
1、回顾过去,提高认识
回顾过去是为了积累经验,提高认识是为了改进工作。

通过总结,可以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经验和教训,从而进一步掌握客观规律,主观决策符合客观实际,行动符合规律。

制订的方针、政策、计划,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2、交流经验,汇报工作
在完成工作后,及时总结可以为各级领导提供情况,以便领导掌握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情况,根据工作过程及结果的得失,做出决策。

有的专题总结,提供的经验推广交流,树立典型。

(肯德基、麦当劳的经营模式)
3、指导实践,参考借鉴的作用
只的经过总结,才能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析出来。

运用成功的经验,可以使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借鉴失败的教训,使今后不再犯同类的错误。

总结的特点:
1、自为性:
是对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总结。

对象、范围都是自己的机关、单位及本人的的工作实践。

目的:为今后的工作提供资料。

2、客观性:
对自己工作的回顾
内容必须完全忠于客观实际,引用的材料要严格核实,不能凭空担造,不能添枝加叶。

3、理论性
总结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指导未来的实践,所以就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总结种类:
1、全面性总结(综合性总结)
特点:
1)内容全面、系统,能够反映工作的全貌;
2)材料丰富,涉及面广,篇幅较长;
3)结构完整,层次较多,写作要求高,难度大。

注意: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但不要写成面面俱到的的流水账的记录。

2、专题性总结
对某一项工作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所作的总结。

内容要求着重写某项工作的主要成绩,介绍做法的经验。

有的还提出今后的工作改革的思路(探索的设想)。

特点:
1)偏重于经验教训的分析,内容较为单一、集中,针对性强。

2)有的只讲成功的经验,对问题是一笔带过。

有的是专谈教训,对成绩只是略为一提即止。

3)结构简单,篇幅较短。

多用于实际工作及发表于专业报刊杂志。

总结的结构:标题、正文、落款。

(一)标题:
1、公文式标题——常用于综合性工作总结
2、文章式标题——适用于专题性总结
3、正副式标题——适用于专题性总结
(二)正文:分导言和主体两部分。

根据目的要求,全面、具体地回答“做了什么”、“怎么样做”和“为什么会这样做”。

1、导言
总结的开头用精练的语言概述基本情况。

提示精粹之处,使读者对这篇总结有初步的印象。

方式:
(1)概述式:概括基本情况,简明扼要地说明总结工作的时间、单位、背景,概述总的成绩、基本经验,点明主旨。

(2)结论式:总结的开头先讲结论性意见,或总体评价,给人以总的印象,然后再引出正文。

(3)提问式:先提出问题,点明重点,以提起人们的注意。

(4)对比式:总结的开头采用纵向的比较方法,以数据的变化为说明主要成绩和问题。

2、主体:
(1)主要成绩和收获:综合性总结应当详细具体归纳成绩和收获几个方面;专题总结则除在前言部分扼要点明成绩和收获处,其他具体的成绩在“经验和体会”中不必专门写明这项。

(2)做法和体会:总结的重点。

在对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详细地阐述工作中的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取得成绩的主客观因素是什么,提炼出规律的认识。

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的高度(把实践转化为理论):
典型材料充分,观点精辟,观点与材料高度统一。

(3)问题和教训:把应当做而没有做、应当做好而没有做好的的工作反映出来,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也应事实求事地说明。

着重分析问题产生的客观因素,提出改进意见与途径,以便今后克服缺点,继续前进。

(4)展望未来及努力的方向: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今后的计划和努力方向。

要点:这部分内容的写作应视实际情况而定,行文要简洁,只提观点,不作进一步的展开。

写作要求:
1、全面收集材料,精心选择。

2、正确评估突出重点。

3、抓住矛盾、找出规律。

4、语言朴实、简洁。

报告的定义: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时使用的公文。

报告的使用范围:报告使用的范围很广。

按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取得成绩、发现存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

党、人大、政府、军队的公文处理规范中,都规定了这种文种。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第七条的规定: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六条的规定:报告适用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等。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八项的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第八条第七项的规定: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和意见建议,回复询问。

从上述的“报告”的定义中发现:四大机关的报告,均是向上行文。

其中,党、人大、军队三家的报告,都规定了“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等。

而政府的报告只有“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等,没有了“提出建议”这一项了。

(2000年发布的行政《办法》也有“提出建议”的,后来在新的行政《办法》取消了。

而采用了另一个文种——由“意见”承担了。

报告的特点:
1、内容的汇报性:一切报告都是下级向上级机关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让上级掌握基本情况并及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指导。

2、语言的陈述性:行文一般都使用陈述性,即直接地陈述报告的所指向的事。

而不象“请示”那样采用祈使、请求的修辞方式写。

报告具有汇报性,是向上级讲述做了什么工作,或工作是怎样做的,有什么情况、经验、体会,存在什么问题,今后有什么打算,对领导有什么意见、建议。

3、行文的单向性:报告时,是下级向上级行文,是为上级机关的宏观领导提供依据,一般不需要受文机关的批复。

4、成文的事后性:多数报告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向上级机关作出汇报,是事后或事中行文。

5、双向的沟通性:报告虽然不须要批复,却是下级机关以此取得上级机关的支持、指导的桥梁。

同时,上级机关也能通过报告获得信息,了解下情,成为上级机关决策、指导和协调工作的依据。

报告的类别和功用:
1、例行报告: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年报。

例行报告不能变成“例行公事”,而是要随着工作的进展,反映新情况、新问题。

2、综合报告:全面汇报机关工作情况,可以总结工作、计划安排结合起来。

要有分析,有综合、有新意、有重点。

3、专题报告:向上级机关反映本机关的某项工作、某个问题,某一方面的情况,要求上级对些有所了解的报告。

报告要迅速、及时,一事一报。

呈报、呈转要分清写明。

(如:农村违章建筑情况调查报告)
结构格式:标题、抬头(上款)、主体、结尾
标题:包括事由和公文名称组成。

(如:××年度××市××区关于清拆农村违章建筑情况的报告)
抬头:收文机关或主管领导。

主体:与一般公文相同。

从内容方面看:
1)报告情况:应有情况、说明、结论三部分,其中,情况不能省略。

2)报告意见:应有依据、说明、设想三部分,其中,设想不能省略。

从形式上看:复杂一点的,要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使用较多的是以导语式、提问式,即给一个总概念,或引起注意。

主体部分,可分二级标题,或分条加序码。

结尾:写结语,照应开头,或深化主题。

也可以不写,自然收笔。

不论何种结尾方式,都要力求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

注意:转呈报告的要写上“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参照执行。

”最后写明发文机关、日期。

写报告的注意事项:情况真实,观点鲜明,口吻得体,不要夹带请示事项。

一般控制在3000字以内。

错误:“特此报告”、“以上报告当否,请指示”、“联系人”、“联系电话”。

因为报告是无须上级回复处理的文种,上级是不会回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