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
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格式塔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C )。
A.弗洛伊德B.罗杰斯C.魏特海默 D.斯金纳
2.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 A )。
A.冯特
B.华生C.勒温 D.弗洛伊德
3.冯特和铁钦纳是(B )学派的创始人。
A.格式塔心理 B.构造心理 C.机能主义心理 D.行为主义
4.( D )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A.分析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 B.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C.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 D.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5.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
〔 D 〕。
A.自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控制变量
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D )。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 D.测验法
7.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 )。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反射弧
8.神经元中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是( B )。
A.树突
B.胞体
C.突触
D.反射
9.大脑皮层上的颞叶是( B )中枢。
A.视觉
B.听觉
C.言语
D.感觉运动
10.神经元是由( A )组成的。
A.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B.细胞体、细胞核和神经纤维
C.细胞、突起和纤维 D.细胞核、突起
11.神经元具有( A )的功能。
A.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B.产生感觉、引起运动
C.接受刺激、传入刺激和传出刺激
D.传入刺激、产生感觉、引起运动
12.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C )。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13.下列哪个选项符合人对时间估计的规律?( B )
A.活动内容贫乏枯操,时问短估
B.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时间短估
C.活动内容贫乏枯燥,回忆时时间长估
D.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回亿时时间短估
14.电影、霓虹灯活动广告等是按照( C )原理制作而成的。
A.时间知觉
B.真动知觉
C.似动知觉
D.错觉
15.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
么变化,这是( D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
(1)选择课题;
课题的来源通常有以下4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2)查阅文献;
(3)确定实验类型;
(4)提出理论假设
二、选择被试
三、确定实验控制
我们要对实验的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控制。
四、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合
五、撰写实验报告
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标题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2.简述感觉的测量。
三、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试述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心理学学说及其代表人物。
答: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产生了不同的学说。
大致有以下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
1.构造主义心理学。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冯特认为心理学的内容是对人的意识经验的分析。
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他首创内省法对自己内在经验感受进行观察和分析。
2.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是该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3.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心理学不应研究人的意识而应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
4.完型心理学。
创始人是德国的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主要研究知觉过程的规律。
5.精神分析学派。
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所创立。
精神分析不但是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上一世纪影响入类文化发展的最大的理论之一。
精神分析理论极为庞杂对于人格的发展动力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等观念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对于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器和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观念来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对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机制来解释个体人格发展的动因。
以后的精神分析学者坚持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所发展如更加张调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或泛性论的作用而重视文化和社会
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这些心理学者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6.人本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罗杰斯为代表在20世纪50年代所创立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在理论取向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论对人的异化。
反对他们的反理性观点;反对行为主义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论的观点。
也反对行为主义以零碎的、片面的反应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行为主义研究的是由零碎反应集合而成的行为而不是表现行为的完整的个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人应研究人类的复杂经验如动机、价值、情感、生活责任以及生命的意义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是善的
人类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因此要改变环境以有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7.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形响逐渐演变而成。
认知心理学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从广义上说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的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和.巴维等心理过程。
从狭义上来说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指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和提取过程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是多学科结合的结果它一方面吸收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也受到其他学科的推动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语言学的影响
同时计算机科学的进展也对认知心理学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认知心理学是目前在心理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范式它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2、阐述感觉的特点及其意义
1)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也反映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
2)特点:
a、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
例如当菠萝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通过视觉可以反映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的酸甜味;通过嗅觉可以反映它的清香气味,通过触觉可以反映它的粗糙的凸起。
b、感觉直观性,个别属性反映。
人类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
c、感觉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主观的。
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信息。
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认识过程的开端,是一切较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粗细、重量、温度、味道、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它复杂的认识过程。
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自身状态。
因此,我们说,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