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此次我仅以家乡(甘肃定西)为例,来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查。

首先是除夕,即我们常说的大年三十。

一般称之为“三十日”。

这之前人们便开始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宰猪、羊,买鸡、鸭、鱼肉以及一些小吃。

因为在农村平时根本就见不到小吃。

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享用。

同时选购年画、春联等。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也称小年。

这天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

到了晚上开始送灶。

之后便是准备过春节的一些吃食、用品。

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早上早早起来,开始动手做作晚上所用的一切,包括吃的、用的。

大约到了下午4到5点。

开始贴对联,放炮仗,来祝贺。

到7点多,主食用完,家里的男性便去庙宇,祈祷来年的幸福。

然后每个家族祭祀祖先。

这一切结束之后,一家人聚在一起,观看《春晚》。

一般都是要等到第二天。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
声声,这天早上有个习惯就是不打扫。

万一要扫,必须是由外往里扫,称之为“捞财”。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到亲友家拜年。

一般来说这天主要拜访一些与自己关系比较亲近的亲戚,比如是舅舅或是姑姑等。

到了亲戚家,孩子首先给大人拜年,然后有大人给压岁钱,我们称之为“年钱”。

到了大年初二至初四,一般拜访亲戚。

同样和上面一样的流程。

初五以后一般是走亲访友。

娱乐:
农村的娱乐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种是跟街坊邻居一起吃喝娱乐乐。

没什么特别;另一类就是社火,俗称“秧歌”。

社火,又称“耍社火”,传统民间节目综合性文化活动。

包括舞蹈、杂技、杂耍、鼓乐等,是群众在年节庆典、庙会上自娱自乐、表演性强的民间歌舞技艺活动的统称。

其历史悠久,一般认为是承袭秦汉时的百戏逐渐发展形成的。

表演借助各种道具,事先有场面变化编排,有引人入胜的高潮铺垫,有生动热烈的祝辞,有欢快热闹的吹打锣鼓音乐伴奏,表演程序自由。

一般是在正月初8或9,由各地主办人(我们称之为“头家”)于各家各户收取所需费用。

一般是每个人2元。

不过由于人们经济生活的提高,社火的规模与装备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有时候会稍微多一些。

筹集完费用之后,开始选人员来扮演各种角色。

一般秧歌是在晚上9点多开始直至第二天凌晨的2至3点甚至更迟。

秧歌开始第一天,必须要先到庙宇。

这其实是人们的一种拜神的形式。

因此上人们还是比较重视的。

尽管现在人们一般很少的外面去,况且是晚上。

但在这方面,还是比较积极的,同时它也作为一种娱乐文化生活,对于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享受的机会。

秧歌主要是由一个乡或一个地区的几个村或镇的各自组成的秧歌队可以说通过巡回演出来完成的。

因此,各村的人都可以在家里等秧歌到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才去观看,因为每次的内容基本相同。

秧歌的基本流程是先拜神,由“头家”拜神,其他人在外面敲锣打鼓,唱小曲。

以祈祷来年的好光景。

结束后开始向预先商量好的地方行进,与其他各队会合。

等到到齐之后,秧歌表演正式开始。

主要包括跑旗、跑灯、跳鼓等较为激烈的庆祝活动。

之后开始唱戏。

关于唱戏的说法,我有点疑问。

在我们那里,一般说的唱戏是指秦腔。

而在秧歌中所唱的并不是秦腔,而是一种曲类的小调,而人们依旧称之为“唱戏”。

因此我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

这个戏一般由每家一折(出)组成,一般要5至6折,因此一般在秧歌结束也到了第二天了。

秧歌一般到了正月16就结束。

由各头家集合所有演职人员到庙宇,烧掉灯具。

(因为这个灯具是由竹扎的模型,然后再在上面糊上薄纸,这样既可以是里面蜡烛的光能够通过纸透出,产生霓虹效果,同时也可以防风。

等到结束烧的时候,只将纸烧干净,留下模型,来年再用),这样的目的就是说已经拜到神。

然后一起拜神结束。

等到秧歌结束,农历的年也就结束了,开始了每年新的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