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味诗歌的语言

品味诗歌的语言

所谓品味诗歌的语言是因为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在赏析时要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一、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1. 炼字——对关键词语的品味主要是指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也就是理解古典诗歌中“诗眼”的概念,并能在诗歌赏析的过程中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2. 炼意——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主要指句子的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二、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一、知识精讲:苏小妹: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哪两个字加得最好?试加赏析。

(一)炼字炼字内容: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音词1. 炼动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表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悠然)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活用为动词,从视觉角度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自然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雏莺在风中长大了,梅子在雨中长肥了,既写出了它们的形态,又写出了它们的动态)2. 炼形容词: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3. 炼副词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4. 炼数词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为“十里”更切合实际。

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简要分析。

赞成“千里”。

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赞成“十里”。

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

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5. 叠音词的作用:1. 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形象性)2. 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确切性)3. 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音乐性)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摹声《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

摹色《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小试牛刀】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葱葱”,写出了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两词分别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诗眼”解释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如何寻找辨析诗眼“诗眼”、“词眼”一般是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它通常是全篇的主旨所在。

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常见的提问方式:1. 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

2. 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②本诗某句用的某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另一个字,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答题步骤:判断诗眼——解释这个词的本意——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情感效果)题型评点由于“诗眼”是揭示诗歌内蕴的关键所在,“诗眼”分析题型,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

这种题型在某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以后,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因而在近几年的高考主观性诗歌鉴赏试题中年年都将诗眼作为命题点。

【小试牛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赏析:“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

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

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

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

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

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

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着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是也。

”(《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由此该题答案可概括如下: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二)语言风格分析语言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诗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试牛刀】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

二、易错指津:1. 对全诗的内容情感理解错误,或对意象分析不够准确,或对关键语句断章取义。

2. 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不能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4. 不能用准确专业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旨。

切记:读懂第一步,理解诗句内容: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

补充内容、调整语序,整合句意,通译全诗。

读懂第二步,领会思想感情:抓住信息品读,合理联想揣摩;知人论世:诗人生平经历、诗歌写作背景,有注释一定要关注!诗句信息:标题、意象、情感、关键词句(特别关注诗眼、首尾句)、典故……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用得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1)命题目的:考查诗歌的炼字的妙处。

(2)思路分析:结合诗的前后内容,关注诗歌的意象,全面分析诗歌的情感,深入体会所炼之字的妙处。

(3)参考答案:“系”字在此是“牵住”“拉住”的意思,写柳条牵住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表达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4)方法要领: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代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指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迥:远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引”字和“别”字哪一个更妙?为什么?(1)命题目的:用比较的方法,品味炼字的妙处。

(2)思路分析:读懂诗歌内容与情感,把比较的两个字分别代入诗中体味,比较出不同,分析其妙处。

(3)参考答案:“引”字比“别”字更妙。

“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

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使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喜悦之情。

“别”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4)方法要领: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代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