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十一)(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6题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辛苦遭逢起一经, 。
(《过零丁洋》)2. ,雪尽马蹄轻。
(《观猎》)3.晴川历历汉阳树, 。
(《黄鹤楼》)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 ,皆叹惋。
(《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曲,完成第6-7题(4分)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周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6.“四块玉”是这首曲的 ,曲作者是我国伟大戏剧家 (人名)。
(2分)7.关于本首曲子的理解,下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自送别,心难舍”写的是一位女子与爱人分离之时的内心情感。
B.“一点相思几时绝”运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了相思的绵长。
C.“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表明是因为挥动衣袖,所以杨花如雪花般飞舞开去。
D.“溪又斜,山又遮”句中两个“又”字起强调作用,为“人去也”的哀叹蓄势。
(三)阅读下面选段,完成第8-9题(10分)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苦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9.“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3分)A.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
B.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
C.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
D.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1分)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
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于秦。
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
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羧②羊皮赎之。
”楚人遂许与之。
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
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
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出自《史记·秦本纪》) 【注释】①媵(ying):古代嫁女时随嫁或陪嫁的人②(gǔ)羖:黑色的公羊10.解释加点字。
(4分)(1)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故()(2)楚人遂许与之许()11.下列对句子“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百里奚灭亡了秦国,走到宛这个地方,楚国浅陋的人抓了他。
B.百里奚从泰国逃出来,跑到了宛这个地方,楚国浅陋的人抓了他。
C.百里奚灭亡了秦国,跑到了宛这个地方,楚国郊野的人抓了他。
D.百里奚从秦国逃出来,跑到了宛这个地方,楚国郊野的人抓了他。
12.选文中围绕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故事,主要记叙了和两件事。
(4分)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20分)窗的随想①中国古典建筑的窗,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是一幅图画。
杜甫就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
如他在成都草堂“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奢”,于是窗框就框出了美景:“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如果窗外望不到自然风景,那么,就人造景观,比如竖起太湖石,栽种芭蕉、梧桐、竹丛、鸡爪红枫……所面对的墙壁会让爬山虎点缀,甚至放养一只仙鹤。
而且,中国古典建筑的窗户本身,也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窗棂样式构成自身的装饰趫味,从室外望过去,也构成美丽的图像。
中国古建筑厅堂轩榭的窗体窗棂一般都是木质的,窗棂的花样常见的有天圆地方、葵花蕉叶、水波冰纹、流云百蝠、岁寒三友……等等。
中国园林建筑的隔墙上往往还会设置出形态各异的装饰窗,或扇面,或石榴,或蝙蝠,或宝瓶,或仙桃,或云朵......②窗的基本功能,是进光、透气。
中国古典窗,往往为了追求审美效果,而牺牲掉透光量和透气性。
西方的古典窗则非常重视透光、透气的功能,比如他们很早就有落地窗,窗户的下部直接与地板衍接,这在中国古典居室建筑中是几乎没有的。
西方从古典窗始,就追求窗扇闲合时要十分严密,尽量做到隔音、隔气息以及一切窗外的信息。
但中国古典窗不但不追求严密隔绝,相反,还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对于从窗外渗进的地气与虫声,不但不反感,而是倍觉欣慰。
③中国窗的私密性差。
以往的窗,木质窗棂上糊的是高丽纸,北京有俗语“捅破那层窗户纸”,更有“听窗根”“隔窗有耳”之说,那种窗户纸不但用手指头很容易捅破,用舌尖的唾液也能将其tiǎn()破。
西方的窗,则很早就重视维护隐私的功能。
在玻璃大量使用以前,会以厚实的木材,甚至辅以铁皮,来制作窗破。
西扇,一旦窗扇关闭,室内就成为一个与窗外完全隔绝的私密空间。
④东西方传统窗文化的差异,并无对错优劣高低妍媸之分,人们到处生活,各处的人们纷纷创造出既有人类共通性又具民族特殊性的窗。
⑤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 Windows(视窗)打交道,从居室之窗,到心灵之窗,孟浩然那样的窗享受,应该具有永恒的意义。
13.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tiǎn()破14.从审美的角度而言,中国古典建筑的窗美在:(1);(2) 。
(4分16.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理由是。
(5分)最典型的例子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他有四句诗,“散发乘夕凉”,从外面回到家里,就把头发散开乘凉,开轩卧闲敞”,把建筑物的窗户全都打开,躺到凉榻上,于是,他眼、耳、鼻、舌、身、心,全方位地享受窗户给予他的生命快乐:窗框如画框,窗外是图画,视觉享受自不消说;“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有嗅觉、听觉享受,在那样一个暑日的傍晚,闻着荷花香,听到竹丛那些竹叶叶尖上凝聚的露滴不断地落到地面或荷池中,肯定满口生津,舌享受也有了,而卧在榻上的肢体肯定也就更加惬意,进一步,他就想弹琴,想知音,想跟朋友分享这美好的一切,心中诗意盎然,灵魂也就从至美升华到至善的境界。
A.②③段之间B.③④段之间C.④⑤段之间D.⑤⑥段之间17.谈谈对文中画线句“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 Windows(视窗)打交道”的理解。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父子的母校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子茬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
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父亲从嘴里喷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
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
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
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
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
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⑨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后请求说,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⑩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11.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12.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
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啊。
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13.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
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
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4.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到过,他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15.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
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
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16.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17.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
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18.儿子当然看到了。
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
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19.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
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20.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
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21.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22.儿子什么都清楚了。
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
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23.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8.联系上下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伦次”的含义是。
(2分)19.小说依次叙述了三件事,请概括:(6分)(1);(2)父亲带儿子到县城看“母校”,激励儿子努力追梦;(3)。
20.文章第③段语言富有表现力,试分析。
(3分)21.读完全文,文章结尾段画浪线句中“儿子清楚”的是,“眼睛里蓄满了泪水”是因为。
(4分)22.文章第⑧段的内容似乎与主题无关,有人认为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5分)三、综合运用(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23-25题(10分)2018年植树节之际,上海各大公园均有绿色植树活动,包括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东滩湿地公园、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共青森林公园。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些公园植树,体验绿色活动。
23.爸爸妈妈想前往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你却想去就近的共青森林公园,你将如何说服爸爸妈妈呢?请试试看。
(3分)23.为了能让自己一家的植绿护绿行动更有意义,你创写了行动标语,或活动口号,内容是 (3分)25.为了更好地弘扬主人翁意识主动植绿护绿创建美好生活环境,你们一家参加了社区志愿者服 (3分)务组织,你还为家庭拟定了以下活动内容,其中不太合适的两项是( )( )(4分)A.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将小区绿化带里多余的小树苗移植到自认为合适的位置;B.在志愿者组织带领下,积极参与小区绿化带的划分、认养工作;C.对认养的绿化带进行管理、爱护,如铲除杂草、合理修剪树木;D.制作宣传标语,在小区合适的位置张挂宣传横幅;E.制作爱绿护绿广告提示牌插到辖区花草丛中;F.积极宣传,号召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美化环境、美化自家阳台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