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守护孩子的幸福感》有感
文成县珊溪镇中心小学:夏彬妹我有两个双胞胎儿子,今年八周岁,读二年级了。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力地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孩子的课外时间安排得非常满,甚至连晚上的时间也排满了,孩子不但没有自己游戏运动的时间,而且连睡眠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了。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体力,孩子的成绩是上去了,但不太懂得体谅、关心和尊重他人,自私、脾气暴躁……许多问题出现了。
怎样才能让孩子幸福成长,让他们将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呢?当学校领导发下《守护孩子的幸福感》时,我看到书名就非常喜欢。
我如饥似渴,认认真真地读完《守护孩子的幸福感》,从中找到了答案。
美国作家理查德·韦斯伯德写的《守护孩子的幸福感》以话题述评的方式,通过对成长案例的分析,讲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道德培养和人格塑造方面的问题,以及家长、教师及学校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书虽然是译本,其内容对中国教育现状,尤其是家庭教育问题,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引起了我对当下中国教育诸多问题的联想、比较和思考。
此书案例丰富,观察细致,视野开阔,尤其是对案例表象背后的心理动机的透视与分析,不时闪现出思想的睿智与人文关怀,给我富有教育哲理的启发。
一、让孩子、学生在言传身教中获得道德幸福。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守护孩子的幸福感》中的一则故事:爷爷老了,吃饭时饭菜常从嘴里漏出来,儿子儿媳便不让他上桌吃饭。
有一回爷爷不小心把碗摔碎了,儿媳妇破口大骂,说以后要用木盆给老人盛饭。
有一天,夫妻俩看见儿子在地上摆弄一堆小木片。
父亲问儿子米沙在做什么,儿子回答说:“我在做木盆呢,等你和妈老了的时候,我用这只木盆给你们盛饭。
”夫妻俩听后十分惭愧,他们重新把老人请上桌吃饭,并细心照顾。
显然,米沙父母是幸运的,年幼的米沙俨然成了父母的道德导师;而米沙也是幸运的,他的父母善于反省,及时纠正过失。
故事的喻意很明显: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父母对孩子的品格影响巨大,是孩子品格教育成败的主要责任人。
作者理查德·韦斯伯德告诉我们:幸福感比成绩更重要,而道德是幸福感形成的源泉。
道德成长、道德完善将贯穿人的一生;为了培养品格健全的孩子,成人在道德成长方面应进行终身学习。
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护孩子的幸福感。
关爱他人、富有责任感等美好品格是孩子幸福人生的保障。
我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养育实践,以免继续妨碍孩子的品格发展却不自知。
因此,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我读完《守护孩子的幸福感》以后,周末有空就带孩子去看望我一百岁的外婆(外婆在我妈妈家住。
),给
她和妈妈买点礼物,给外婆洗洗脚,剪剪指甲,最重要的是陪外婆说说话。
每逢过节或老人生日,都带孩子去买礼物,并送去祝福……
作为教育56位学生的老师,我读完这个故事后,讲给学生听,还让他们看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给妈妈洗脚》。
我更积极地站在学生之间认真做广播体操,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和学生一起扫地、捡垃圾……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学生们主动捡垃圾的多了,看见老师主动打招呼的更多了……
二、幸福感比学习更重要。
当今社会,有些家长将孩子的优秀成绩视为自己养育的主要任务,这一行为可能令孩子深感痛苦,孩子敏感地意识到好成绩是获得父母关爱和好工作、好生活的唯一手段,这严重威胁了孩子某些品质的发展,而这些品质正是诚实待人、欣赏和关爱他人的基础。
很多事例表明,承受家长巨大压力的孩子,表现并不强于其它孩子。
大量证据表明,过分强调优异成绩将使人变得脆弱,容易感到拟郁和焦虑。
如果因为追求成绩而让孩子失去幸福感,孩子的人生就会充满阴霾。
孩子的幸福感非常重要,比学习成绩还重要。
因此,我更重视对孩子和学生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快乐教育是孩子幸福的保障。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必须身心健康快乐。
因此,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
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会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好效果。
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
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是守护孩子幸福的保障。
快乐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做到快乐教育的寥寥无几。
因为要快乐教育必须自己快乐,做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工作紧张、身体不适,孩子和学生感觉不到我幸福快乐。
因此,读了《守护孩子的幸福感》后,我努力使自己快乐地站在教室里,课余的时候和孩子们唱唱歌、跳跳舞、说说笑……把快乐传递给孩子和学生。
真希望国家大大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们无经济负担,天天笑哈哈,轻松愉快地去上课;以后招收教师,先看家庭情况,再看档案,最后看才艺,确定身心是否健康,实行试教二年,身心确实快乐健康的老师才给予正式资格。
《守护孩子的幸福感》这本书,我认为很有必要读。
对于孩子的幼小心灵,我们必须去读懂他,必须去点拨和引导他,让孩子满足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渴求,潜移默化道德教育,并自觉成为文明精神的火种传递者,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法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