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1.1概述1.1.1项目名称**市**乡**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1.1.2 项目建设单位*****1.1.3项目负责人***1.1.4项目建设地点***省**市**乡**村1.1.5项目占地项目计划占地 94194.36㎡1.1.6项目建设主要内容⑴新建住宅98户●新建 20 m×17.5 m宅基地户数44户,住宅108㎡/户●新建25 m×14m宅基地户数54户,住宅108㎡/户⑵新建村委会一处占地3010㎡,办公建筑903.04㎡⑶新建休闲公园一处占地7321.58㎡⑷道路、供电、给排水配套。

1.1.7投资估算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00万元,具体构成如下:⑴第一部分2800.0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2471.89万元●设备器材265.25万元●安装费62.86万元⑵第二部分60.00万元⑶预备费140.00万元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范围1.2.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⑵《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问题的决定》;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⑷《小城乡建设技术政策》的通知建科[2006]76号⑸《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⑹ **乡小城乡建设规划设计方案1.2.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范围(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2)项目建设条件(3)建设方案(4)环境保护(5)项目管理、建设进度(6)项目投资估算(7)经济评价1.3承建单位基本情况**市**乡**村位于**市区近郊,**村由三个自然屯组成,现有315户,人口1360人,有耕地7005亩,草原5800亩,奶牛存栏3800头,2010年人均收入8228元。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提出的背景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乡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化道路的重要选择。

建设和发展小城乡,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乡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乡建设步伐。

正确认识和把握城乡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乡的思路,对小城乡的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推进,充分认识并推进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仅包括村镇建设的问题,还包括村民发展的问题;它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使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战略步骤。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2.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2.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

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

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2.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

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

小城乡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

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

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因此,农村小城乡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该项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生产力水平,改变生活现状,创造有利条件。

2.2.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2.2.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乡是离**市区最近的建制乡镇,处在**市东部郊区,是周边交通的枢纽,但是由于小城乡建设缓慢,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生存环境不优越,中心城乡的辐射作用不突出,不明显,尤其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式下,小城乡的整体工能还不够完善。

因此彻底改变生产、生活环境,进行**乡小城乡给排水改造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和人民生存环境,增强城乡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城乡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将对拉动**市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乡是城郊型乡乡,农产品、畜产品交易比较频繁,就地理位置和有利自然条件而言,加快道路建设,改造生产、生活环境势在必行。

以小城乡建设为基点,以乡村屯共同整治为切入点,促进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当务之急,是务必办好的主要工作。

1、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美化、绿化等重大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省、地、市、乡也分别出台了关于小城乡建设的倾斜政策,为推进小城乡改造提供了政策环境。

2、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乡、进入市场,改变身份,加快致富步伐已被大多数农户所认识,群众中蕴涵的加快小城乡建设,活跃城乡市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多年来在小城乡建设上只是个自为战,小打小闹,缺少资金投入,因此小城乡建设没有较大变化,因此迫切希望国家的资金扶持,以加快我乡小城乡建设步伐。

3、具有组织领导上的保证。

乡党委、政府把小城乡建设作为拉动乡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乡政府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精心规划,制定了相关的小城乡建设新机制,建立起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体系。

4、**乡小城乡区面积小,社会基础较好,通过改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小城乡内的环境面貌,提高小城乡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市**乡**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对发展村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存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同时将对**及周边市县、全省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章项目建设基本条件3.1 **基本情况3.1.1自然条件3.1.1.1地理位置//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4°53`-125°55`,北纬46°01`-47°01`之间,处于松嫩平原腹地,全市幅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3个社区办事处,行政区划隶属绥化市所辖。

市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全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哈大齐经济带的中心,是重要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3.1.1.2 地形、地貌**市地貌类型属松花江、嫩江冲击一级阶地。

全市地势平坦开阔,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地下降,海拔由212米降至134米,相对高差78米,地面坡度1/600-1/300。

东部海拔180-210米,西部海拔130-180米,3.1.1.3. 地质条件**市处于以长期缓慢下降作用为主的松辽中断陷中央拗陷区东部。

从古生界基岩开始,复盖有层次清晰的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岩层。

粉质粘土及砂砾石及淤泥质粉质粘土,中更新统粉质粘土夹砂砾石。

第三系泥岩、砂质泥岩及砂岩,白垩系泥页岩、砂岩。

表层12m以上的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粘土构成,表土层厚0.5-0.7m,粘土层、砂质粘土交互构成厚0.7-12.85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