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3.把分析重点从本能转移到自我与社会的相 互作用。强调自我的作用,引进了心理危 机的概念,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4.他所提出的“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同一 性混乱”,对于我们研究和解决青春期问 题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局限 理论的论述缺乏科学的严谨性,罗森评 价说“他提供给我们的是一套理论,而不是 一些事实。” 尽管他的一些概念已经得到科 学证实。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这一 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 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 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 自我抑制的决心”。 •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 爬、走、说话等,并开始“有意志”地决 定做或不做什么。此时儿童出现了第一个 反抗期,在与监护人的互动中,将学会坚 持与放弃。
在这一时期,人们还要承担社会工作, 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 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 质。
•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从50岁到死亡。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 绝望感、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埃 里克森将其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 生活和死亡。” • 这时人生进入到了最后阶段,老年人的 体力和心理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 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接受自我、承认现实, 这是一种超脱的智慧。如果一个人的自我 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
•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比较满意,就 会产生完善感。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就不 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产生 厌倦和失望。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 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八阶段和 第一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 周期。
•
三、理论评价
• (一)贡献 • 1. 强调社会和教育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超越了弗洛伊德对性本能的固守,为精神 分析学派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 2.比较早地对成年期的心理发展给予了相当 的重视,这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整并具有 较强的现实性。
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 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只有当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心想法 一致时,才能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自我, 也才能吸引与他相合的朋友。 此外,埃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缓期” 的概念,认为这一阶段青年觉得自己无法 持久地承担任务,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任 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
埃里克森人格 发展阶段理论
目录
一、理论简述
二、理论详解 三、理论评价
一、理论简述
1.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并可划分为 八个阶段。其顺序由遗传决定,但每个阶 段能否顺利度过却由环境决定。因此,该 理论又被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 2.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定的发展任务,顺 利完成就能形成积极的自我,不能顺利完 成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 3.该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和人们的自我 人格反思提供了理论依据。
•
•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控制儿 童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帮其形成良好的习 惯,另一方面要鼓励儿童自主地行动,帮助儿童 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品质。 • 也就是,既要发展孩子的自主意识,让孩子 拥有一定的自主探索机会;又要趁机帮孩子树立 “规则”意识,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 随意去做的。比如,当幼儿撕书时,可以阻止孩 子撕书,并将一堆废报纸拿给孩子,告诉他们这 些是可以撕的。
二、理论详解
•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 的发展任务是形成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 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要完成这个任务,须使婴儿的各种需要 得到满足。一贯的、及时而亲切的照料, 会使婴儿感到舒服和安全,从而对照料者 和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并将这种信任迁 移到其他人身上。
•
具有基本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 理想,能够积极探索新事物。反之则不敢希 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 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实现的可 能性的持久信念,是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 命诞生的怒吼。”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的作者 也指出,婴儿期产生的信任感,对孩子日后 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积极探索品质的形成至 关重要。
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 取得的成就,主要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 的发展程度有关。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 “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 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 罚的恐惧所限制”。一阶段的发 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 的实现。 • 这一阶段,儿童一般都在学校接受教育,开 始关注自己在班级里的表现。成人可以帮孩子制 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通过单项训练法重点提高 孩子某方面的能力,从而帮助孩子体验到“努力 就会进步”,培养孩子的勤奋感。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主动感,克服 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在游戏中,孩子不断地解决各种矛盾, 体验着自我的功能,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 我教育的作用。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 究行为一直受到鼓励,他们就会形成主动 性,这有利于他们将来成为有责任感、有 创造力的人。
• 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 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在此基础上,青年男 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准备去分担相互信任 工作协调、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 以期最充分而满意地进入社会。 •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第七阶段:成年期, 25~50岁,此阶 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 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 下一代。但这里的繁殖指的是关心和指导 下一代的成长,也就是能够感受到自己对 下一代的良好影响。缺乏这种体验的人, 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于自己 的天地之中,只一心专注于自己而产生停 滞感。
•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此 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 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 此阶段需要建立在个人自我同一性已 经形成的基础上。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 一性的青年人,才敢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 系的风险。因为爱情意味着把自己的同一 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里有自我 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
•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这一 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 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 这一阶段,青年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 协调的认识,使自己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 比较统一的整体。埃里克森认为“这种统 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 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 同一感。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