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简介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单产和总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民施肥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使得水稻生产中存在单产波动大,稻瘟病和倒伏严重、结实率低等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氮肥用量过高,施氮时期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
大量的研究证明,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前提下,施肥对水稻的增产作用最大,农户可调控的空间最大,但施肥不当造成的损失也最大。
澄清寒地水稻施肥中的误区,根据水稻需氮规律进行氮素营养调控,均衡施用各种营养元素,是我省水稻单产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2001年开始,我们在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948”项目、国际水稻所合作项目和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支持下,针对寒地水稻生产中施氮量偏高、稻瘟病和倒伏严重、结实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修正了寒地水稻100 kg籽粒吸氮量的参数,为确定适宜的氮肥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往采用100 kg籽粒吸氮量为1.7~2.1 kg的参数计算寒地水稻施氮量,我们多年多点的试验结果证明,寒地水稻产量在550~600 kg/亩时,100 kg稻谷的吸氮量为1.1~1.6 kg,平均为1.3 kg。
应用这一参数计算,要使寒地水稻产量达到600 kg/亩,每亩只需施用6~7 kg的氮素,较常规氮肥施用量减少30%。
2、首次发现,寒地水稻贪青晚熟是由于幼穗分化期前大量施氮造成的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寒地水稻传统施肥中前期氮量过多,造成水稻无效分蘖过多,营养生长期延长,致使水稻贪青晚熟。
而在氮肥总量适宜的基础上,减少基蘖肥氮量,增加穗肥的施氮量,不但不会造成贪青晚熟,反而能够使水稻提早成熟。
这一发现,为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据此,我们改变了寒地水稻传统施肥中氮肥以基蘖肥为主(占90%以上)的方法,将基蘖肥减至60%~70%,穗肥增加到 30%~40%,形成了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6.5∶3.5和7∶3的施肥模式。
3、首次确定了寒地水稻关键生育时期氮素的营养诊断指标国际水稻所推荐用SPAD值或LCC值来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按SPAD阈值确定水稻追施氮肥的数量,但在寒地粳稻上,还没有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的SPAD阈值或LCC阈值。
我们首次提出,寒地水稻关键生育时期氮素营养诊断的阈值是SPAD = 38和LCC = 3.5。
并在深入研究水稻叶片SPAD值与顶3叶、顶4叶颜色变化相关性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了简便易行诊断施氮的指标。
4、提出了寒地水稻减氮减磷增钾的施肥策略我们对全省水稻主产区500个典型土壤测定结果的分析表明,土壤中有效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均较高,而60%左右的土壤有效钾含量处于中低水平。
依据试验区的测试结果、调查数据和其它资料估算,寒地稻田氮磷钾的平衡为:氮素有48.4 kg/ha的盈余,磷素有9.5 kg/ha 的盈余,而钾素亏缺46.4kg/ha。
寒地水稻氮、钾肥施用比例严重失调。
据此,我们提出了减氮减磷增钾的施肥策略。
在土壤肥力中等偏上的稻田,要达到600 kg/亩的产量,推荐每亩施用6~7 kg N、 2~3 kg P2O5和4~5 kg K2O。
这与传统施肥相比,氮肥减少20%左右,磷肥减少30%左右,钾肥增加30%左右。
5、实施效果显著7年100多个点次的试验证明,采用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能显著减少水稻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增加抽穗后光合效率,显著减少水稻病害和倒伏的发生;还能提早抽穗3~5天,这对于防止寒地水稻低温和早霜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水稻穗型整齐、穗大;结实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千粒重增加0.9g左右,产量提高15%以上,增加稻谷出米率,改善稻米品质,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18个百分点。
通过增产和节本,可使每亩增收约100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
几年来,这项技术受到稻农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已在黑龙江省4个积温带累计推广200多万亩。
2007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朱兆良院士和南京农业大学凌启鸿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田间鉴评。
专家组一致认为: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和传统的施肥技术相比,具有稳定的增产效果,是寒地水稻施肥技术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6、产学研结合,创新推广模式在寒地水稻施肥技术成果鉴定后,与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公司合作,共同研制出水稻“套餐”肥——水稻基肥、返青肥和穗肥,满足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求。
通过技术改造,使肥料粒径和比重基本相同,克服了以往施肥时肥料分层,施肥不匀的问题。
按照测土结果,根据水稻需肥状况,灵活组合这些养分,真正做到配方施肥,形成了以肥料销售促进技术推广的模式。
近3年,企业已经销售水稻套餐肥料6万多吨,覆盖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150多万亩的稻田。
①、施肥比例常规施肥N:P:K=2:1:1.2;高产地号施肥N:P:K=2:1:1.5-1.8。
②、肥料种类水田施肥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三大肥为主,严禁使用复合肥、复混肥等,生物肥和调节剂按照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意见使用。
③、施肥时期和方法⑴基肥氮肥总量的40%,磷肥100%,钾肥60-70%,硅肥100%。
最后一遍水整地前全层施入或和搅浆整地同时用施肥器施入,随整地耙入土中8-10厘米,注意磷肥不能表施,以免引起表层磷肥富集诱发水绵发生。
⑵蘖肥氮肥总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4叶期)立即施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层施入,余20%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
即6月5日前第一次蘖肥施完,6月10日第二次蘖肥施完,最晚不超过6月12日。
⑶调解肥(接力肥)氮肥总量10%,水稻倒4叶前后,11叶品种8叶前后,水稻抽穗前30天左右,功能叶明显褪淡2/3时,哪黄施哪。
如不使用调节肥时,则将10%调节肥用于基肥,即基肥由40%调整为50%。
⑷穗肥高产栽培的地块在水稻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11叶品种在10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用,氮肥总量的20%,钾肥总量的30-40%,施肥时观察田间是否出现拔节黄,底叶有无枯萎,有无稻瘟病害,如未褪淡、底叶有枯萎、有稻瘟病发生应晚施,拔节黄褪淡施肥,有病先防病后施肥,底叶枯黄、干尖先壮根后施肥,先放水壮根,后复水施肥。
⑸叶面追肥秧田在秧苗生长期间分别在1.5叶期、2.5叶期、插秧期(插前三带)追肥。
大约每7-10天追肥一次。
每次每盘追纯氮1克,即硫酸铵5克/盘、0.15%天然芸苔素1克/棚、酿造米醋50-100毫升/棚,兑水100倍用喷灌泵(喷雾器)喷施。
喷肥后还要喷一遍清水洗苗,以防化肥烧苗。
本田结合防病叶面追肥3-4次,前期以氨基酸类含氮微肥为主,后期以磷钾肥为主。
④、施肥注意事项磷肥不能表施,以免引起表层磷肥富积诱发水绵(青苔)发生;施肥时一定要均匀,以免因施肥引起水稻长势不匀;积极推广机械侧深施肥;施肥时要减氮增磷钾、要合理搭配,增施硅肥;要按照水稻田间生育叶龄进程施肥,杜绝施肥盲目性和片面施用氮肥以及蘖肥施用偏晚等现象。
水稻基本常识一、水稻的一生水稻的一生也和人一样,是从小到大,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
对水稻一生的描述有多种方法,但对我们农民朋友来讲,结合水稻的生长发育与气候的变化来描述水稻的一生则更明了易懂,便于掌握。
本书将水稻一生划为:苗期、插秧期、返青期、分蘖期、长穗期、抽穗期、乳熟期、黄熟期、成熟期,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是非常有意义的。
1. 苗期对于旱育苗,苗期以秧田出苗50%为出苗始期,一直到插秧,整个秧田期即为苗期,黑龙江省水稻苗期一般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
2. 插秧期插秧期是水稻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个体,水稻插秧期也许仅为一天时间,但对于大面积水稻群体,每年水稻插秧期都要在15天左右,即主要集中在5月15~31日间,近几年农垦系统提出不插5月26日秧,则插秧期提前至5月10日~25日间,但适宜插秧期温度一般为13 ℃以上,过早插秧并不能给稻农带来利益,个别低温年份还可能发生冷害,优其是秧苗素质较弱,插后不缓苗,可能还有烂根现象发生。
3. 返青期返青期是在插秧以后一段时间,一般以新根发生伸长之后,为返青期结束。
返青期一般3~7天,壮苗返青期短,弱苗返青期长。
插秧后如遇持续低温天气,返青期可能延迟到10天左右。
4. 分蘖期水稻返青之后,气温逐渐升高,水稻开始分蘖,一般把水稻开始分蘖时作为水稻分蘖始期,水稻拨节时分蘖基本停止为分蘖终止期,水稻分蘖期可分为有效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在密植条件下,水稻有效分蘖终止期一般为6月25日至30日;在稀植条件下,水稻有效分蘖期一般为6月30日至7月5日。
从水稻分蘖始期到水稻有效分蘖终止期为有效分蘖期。
水稻分蘖终止期之后为无效分蘖期。
5. 长穗期长穗期是指从幼穗分化开始至水稻穗抽出为长穗期。
黑龙江省依据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长穗期大约在6月25日至8月5日之间。
6. 抽穗期水稻10%抽穗为抽穗始期,50%抽穗为抽穗期,80%抽穗为齐穗期。
黑龙江省大多数水稻品种抽穗期为7月25日至8月5日。
7. 乳熟期乳熟期为水稻灌浆期,一般是水稻抽穗后35~40天,此期是水稻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
8. 黄熟期黄熟期以水稻颍壳变黄为标准。
9. 成熟期成熟期以水稻籽实完全成熟为标准。
黑龙江省水稻大多数品种成熟期一般为9月15日至20日。
二、积温1. 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是指对作物生长具有效果的温度。
如水稻最低发芽温度为10℃,那么大于10℃的温度为有效积温,低于10℃为无效积温。
秋天大于13℃的温度对于水稻来讲为有效积温,低于13℃为无效积温。
2. ≥10℃的积温≥10℃的积温是春季温度上升稳定通过10℃之后至秋天温度下降稳定通过10℃时的时间,两个时间之间每天温度的总和就是≥10℃有效积温。
一般来讲难以测定作物的有效积温需要量,所以用≥10℃的积温来近似表达作物的有效积温。
黑龙江省从北至南≥10℃积温为1900℃~3000℃。
3. 积温带水稻种植区划依据不同地区积温状况,把我省大约划分为五个积温带:有效积温在1900℃-2100℃为第五积温带;2100℃-2300℃为第四积温带;2300℃-2500℃为第三积温带;2500℃-2700℃为第二积温带;2700℃以上为第一积温带。
4. 寒地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分为热带、暖地与寒地。
热带一般是一年种植水稻2至3季,长江以北、黄河一带种植水稻为暖地水稻,东北、内蒙、新疆等种植水稻为寒地水稻。
寒地水稻特点是早春气温低,水稻育苗时需要保护地栽培,水稻插秧后气温与土壤温度偏低,养分释放慢,所以前期需要补充一部分化学肥料,秋季霜冻来的早,因此全年需要采取早育早插等促早熟措施。
5. 积温带与品种的关系积温带与品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的品种一般为13个叶片以上品种,生育期一般是135—145天,安全抽穗期为8月5日至8月10日;第二积温带在我省分为第二积温带上限、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二积温带上限一般种植11.5~12.5片叶的品种,生育期130~140天,安全抽穗期为8月5日,第二积温带下限一般种植11~12片叶的品种,生育期125~135天,安全抽穗期为7月25日至7月30日之间,第三积温带一般种植10~11片叶的品种,生育期120~130天,安全抽穗期为7月25日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