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对于义的解释,古代以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接下来搜集了关于义的名人故事,欢迎查看,希望帮助本次课题。
1、《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
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2、《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管鲍之交》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
后来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已上。
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
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三战三
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
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
4、《汉武帝深明大义》
汉武帝刘彻,是个胸怀大度、思贤如渴的皇帝。
他刚一即位,就发出了一个很不平常的求贤诏书,指出不管一个人出身贵贱,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为将相。
他说到做到,破格录用了许多下层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岁的汉武帝带着随从微服出访,来到一个叫做柏谷的地方。
晚上,他们住进一家客店。
店主人见他们年纪轻轻,行动诡秘,以为是一伙盗贼。
汉武帝口渴了,想讨点水喝。
店主人脑袋一扬,没好气地说:“我这里没有水,只有尿!”说完,就偷偷溜出店门,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袭击这伙可疑的旅客。
店主人的妻子是个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计,连忙跟了出来,好言相劝说:“我看他们不像盗贼,那领头的倒像个贵公子。
你千万不能轻举妄动,错伤好人。
”店主人有些犹豫了,妻子乘机把他拉回屋里,花言巧语地劝他喝起酒来。
不大一会儿,店主人就被灌了个烂醉。
于是,女主人又是杀鸡,又是宰羊,摆下酒席盛情款待了客人一番。
第二天一早,汉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回宫之后,他立即召见店主人夫妻俩,先赐给女主人一千两金子,接着又把目光投向男主人。
顿时,大殿里的气氛紧张起来,人们以为男主人一定会受到惩罚。
谁知,汉武帝不但没有降罪,反而称赞他疾恶如仇,是个壮士,并当场拜他为羽林郎。
这件事传出之后,汉武帝的威望更高了。
5、《舍生取义的文天祥》
南宋末年,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重任,号召四方英雄豪杰起兵,下定决心抗元到底。
由于势单力孤结果被元军俘获。
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劝降,文天祥不为所动,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
最后为国捐躯。
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
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基本介绍: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
道的一切。
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
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
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