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在祖国大陆南方的万顷碧波中,坐落着我国的第二大岛海南岛,它与祖国大陆南端的雷州半岛仅一水之隔,它们中间是约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
站在雷州半岛南端眺望南方,可以清晰地看见海南岛这块碧玉一般的土地。
海南岛的长轴为北东南西走向,长约300公里,短轴宽约180公里,表面形态如同雪梨一般,面积约340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18公里。
海南岛是我国大陆岛中的第二大岛, 与华南大陆有着不可分割的“母子关系”和相同的地质构造,是地壳上升尔后又发生断陷形成的岛屿。
但印支运动又促使岩浆活动强烈,形成现在海南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体,构成了穹窿山地,也筑成了海南岛的基础。
出了渤海海峡,海面骤然开阔,深度逐渐加大,这就是黄海。
黄海因为古时黄河水流入,江河搬运来大量泥沙,使海水中悬浮物质增多,海水透明度变小,故呈现黄色,黄海之名因此而得。
黄海是我国华北的海防前哨,也是华北一带的海路要道。
黄海西临山东半岛和苏北平原,东边是朝鲜半岛,北端是辽东半岛。
黄海面积约为40万平方公里,最深处在黄海东南部,约为140米。
海洋学家按照黄海的自然地理等特征,习惯将黄海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
北黄海是指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半封闭海域,海域面积约为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大水深在白翎岛西南侧,为86米。
长江口至济州岛连线以北的椭圆形半封闭海域,称南黄海,总面积为30多万平方公里,南黄海的平均水深为45.3米,最大水深在济州岛北侧,为140米。
黄海的水温年变化小于渤海,为15℃~24℃。
黄海海水的盐度也较低,为32‰。
黄海寒暖流交汇,水产丰富,特别是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势平坦,面积宽广,适宜晒盐。
例如,著名的长芦盐区,烟台以西的山东盐区以及辽东湾一带都是我国重要的盐产地。
产有人做过统计,地球上的生物有50万种以上。
生物可以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
有人统计,海洋中有18万多种动物,2万多种植物,总共20多万种。
海洋中的生物似乎比陆地上的生物种类少些。
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对于汪洋大海中的生物世界了解的还很少,根本不能准确地统计出海洋生物种类的数量。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陆地上有的生物大类,海洋中似乎都有。
另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陆地上植物种类比动物种类多,而海洋中则相反,动物的种类比植物种类多。
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它哺育着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
这其中有闪闪发光的夜光虫和身体晶莹透明、随波逐流的水母,有美丽无比的珊瑚、五彩缤纷的海葵和“顶盔贯甲”的虾蟹,有“喷云吐雾”的乌贼、名贵的海参和鹦鹉螺,还有千奇百怪的鱼类古老的海龟和憨态可掬的海豹,更有聪明灵巧的海豚和硕大无比的巨鲸……它们共同生活在这熙熙攘攘的海洋大家庭里,组成光怪陆离的海洋动物大千世界。
海洋动物的体型和个体大小差别都很大,从几毫米的蜱螨类、棘头虫类到长达33米、重达160多吨的蓝鲸,可以说形形色色、千姿百态。
海洋动物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动物蛋白的最主要来源之一。
人类在工业、医药等许多方面也有赖于海洋动物。
在辽阔而富饶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的海洋植物。
海洋植物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低等的藻类植物,例如我们常吃的海带高等的种子植物,例如生长在海边的红树和漂浮在海面上的大叶藻。
藻类植物的大小极为悬殊。
最小的单细胞藻类个体很小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而最大的巨藻身长可达二三百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庞然大物。
海洋中的种子植物,如大叶藻、红树等,种类很少。
海洋植物可以称得上是海洋世界的“肥沃大草原”。
它们不仅是海洋中鱼、虾、蟹、贝、鲸等动物的美味佳肴,而且还是人类理想的绿色食品;它们不仅是藻胶工业和农业肥料的提供者,而且还是制造海洋药物的重要原料。
当你在海边的岩礁、海藻间漫步的时候,你可以见到一些海滨动物,如海星、海胆、海参等。
这些动物的身体表面都长有许多长短不一的棘状突起,所以这些动物又叫作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的身体构造比较有意思。
➢海洋➢海之黄海➢海南岛➢海洋生物冲积岛是大陆岛的一个特殊类型,只因成因不同而单独作为一类。
冲积岛由于组成物质主要为泥沙,故也称沙岛。
冲积岛主要分布于河口地区。
我国 共有400多个冲积岛。
冲积岛的地质构造 与河口两岸的冲积平原相同,属第四纪以来的冲积地层;其地势低平,在岛屿四周围绕 着广阔的滩涂。
冲积岛的成因不尽相同。
长江口的沙岛是由于涨落潮流不一致,形成缓流区,使泥沙不断沉积而形成的。
珠江口沙岛成因不一,有的是由河心滩发育而成;有的是由于河流中有岩岛阴挡产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较慢的 一侧泥沙沉积而成沙垣,再发育成沙岛;有的由河口沙嘴发育而 成,最典型的是台湾岛浊水溪三角洲外的一系列沙岛。
海星是棘皮动物中的重要成员。
五条腕的海星形状很像五角星,它的口位于口面(腹面),肛门在反口面(背面)。
口面为浅黄色或橙色,反口面为浅色底子上衬着紫色或深褐色的斑纹。
海 星腹部着地,五条腕伸开在浅海的沙地或岩石上不慌不忙地用数目众多的管足(海星的运动器官)爬行。
海星捕食的方法十分奇特,且特别喜欢吃贝 类。
当海星用腕和管足把食物抓牢后,并不是送 到嘴里“吃”,而是把胃从嘴里翻出来,包住食物进行消化,待食物消化后,再把胃缩回体内海星吃贝类,还要加一 道工序先用腕和管足把贝类包起来使之窒息而死,把双壳拉开,然后再翻出胃来吞噬。
那些消化不了的 贝壳,在海星饱餐之后被抛弃掉了。
海星的绝招是它分身有术。
若把海星撕成几块抛入海中,每一碎块 会很快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从而长成几个完整的新海星来。
例如,沙海星保留一厘米长的腕就能生长出一个完整的新海星,而有的海星本领更大,只要有一截残臂就可以长出一个完整的新海星。
由于海星有如此惊人的再生本领,所以断臂缺肢对它来说是件无所谓的小事。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海星再生能力的奥秘。
大包天海胆是 棘皮动物家族中的另一成员,它长着一个圆圆的石灰质硬壳,全身武装着硬刺。
对居住在海底的“居民” 来说,它是难以侵 犯的,没有哪个莽撞的家伙敢 去碰它。
在我国南方,大 都在春末夏初开始捕捞海胆; 北方的大连紫海胆则是在夏秋两 季采集。
这时的海胆里面包着 一腔橙黄色的卵,卵在硬壳里排列 得像个五角星。
海胆的卵是一 种特殊风味的佳肴,光棘球海胆、紫海胆的卵块是名贵的海珍品。
在我国山东半 岛北部沿海,如龙口、蓬莱、威海、长岛等地用海胆卵制成的“海胆酱”行销中外。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海胆都可以吃,有不少种类是有毒的。
这些海胆看上去要比无毒的海胆漂亮得多。
例如,生长在南海珊瑚礁间的环刺海胆,它的粗刺上有黑白 条纹,细刺为黄色。
幼小的环刺海胆的刺上有白色、绿色的彩带,闪闪发光,在 细刺的尖端生长着一个倒钩,它一旦刺进皮肤,毒汁就会注入人体,细刺也 就断在皮肉中,使皮肤局部红肿疼痛,有的甚至出现心跳加快、全身痉挛等中毒症状。
十分危险。
幼小的环刺海胆的刺上有白色、绿色的彩带,闪闪发光,在细刺的尖端生长着一个倒钩,它一旦刺进皮肤,毒汁就有。
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种海洋生物。
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
其中动物界的种 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
我国的海洋生物种类约占全世界 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
我国海 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 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 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
在 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
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 域海洋生物的主体。
水域海洋生物种数的分布趋势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种类较多,而黄海、 渤海的种类较少。
在我国河口冲积岛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崇明岛了。
它三面环江,东临东海,伏卧在长江口江面上,东西向长76公里,南北向西宽东窄,宽度在13公里~18公里, 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也是世界著名的河口冲积岛,被誉为长江口的一颗珠。
崇明岛从形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唐代(618年)涨露出水面,五代设镇,宁代设场,元代建州, 明清以来设县,1958年12月划归上海市。
由于长江大量泥沙淤积,崇明岛的土地东、西两端淤涨很快,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
岛上 良田沃土, 河流纵横,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崇明岛在发育过 程中经历了多次变化。
唐朝初年(618年), 长江口位于现在的扬州、镇江一带,江面上出现了东沙和西沙两个沙洲,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公里。
随着移居岛上人口的陆 续增多,到了10世纪的五代时期,开始在西沙上设崇明镇,这就是崇明的由来。
由于长江主流南移动和潮汐波浪的影响,岛陆屡有坍塌。
随着长江口的东移,崇明岛不断沿江下迁。
11世纪时,西沙西北又出现了一个新沙,叫姚刘沙,东北也出现了三沙,西沙和东沙则坍没被江水冲走。
由于长江主水道不断摆荡,三沙在经历发展扩大后又南坍北涨,向北迁移日渐缩小;同时在它的 50东面,先后出现了平洋沙和长沙。
➢ 海洋生物知多少 ➢ 崇明岛 ➢ 冲积岛 ➢ 海胆 ➢ 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