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容及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
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
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
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一)文字教材本课程以温儒敏、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大学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
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二)IP电视课件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初步拟定6节课,由大学中文系温儒敏、祖谟、高秀芹和中央电大文法部平共同主讲,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语言基础理论的认识。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并下载存储。
IP电视课件的教学容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修订和补充。
(三)网上辅导1.在教学平台上开辟教学辅导栏目,定期发布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文章,定期刊载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供学生学习参考。
2.安排4次(每学期两次)网上视频直播,讲解教学疑难问题。
3.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4.通过电子的方式就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直播课堂根据教学情况安排4次(每学期两次),通过教育电视台播出,争取利用双向视频直播。
第一次的主要容为课程及教学重点介绍,播出时间暂定为2002年3月27日(星期三),第二次的主要容为期末复习与考试,播出时间暂定为2002年6月5日(星期三)。
(四)辅导材料编写教学辅导材料,解析重点和难点问题,编拟形式多样的综合练习,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学媒体使用信息表多种媒体综合运用一览表四、教学建议(一)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本科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
尤其是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
如果学生在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和重要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到较多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需要掌握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涉及。
(四)本课程同其它文学课程相比,实践性较强,抽象的问题较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实践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注意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自学。
第二部分教学容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1.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
从“表现的深刻”与“格式的特别”看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
重点分析两种结构模式以及鲁迅观察与分析生活的独特视角。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意味及诗性特征。
简述鲁迅对后起的现代小说的辐射性影响。
2.了解《阿Q正传》的代表性。
掌握几种不同的理解角度和层面,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阿Q正传》的接受史。
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把握作品,突破单一性的评价思维模式。
3.理解鲁迅的彻底反传统。
理解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和态度。
掌握所谓“鲁迅割断了传统”的指责及错误。
分析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澄清现实中对鲁迅的一些误读。
4.掌握鲁迅对现代文化转型有哪些重要的探索和思考。
掌握鲁迅早期讨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些重要观点,包括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理解、对科学主义的警惕。
认识鲁迅作为精神观照的巨大价值。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1.从时代的隔膜和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等方面,分析对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并由此掌握和掌握对于那些时代感强的作品。
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结合起来阅读,以达到比较有历史感的评价。
2.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格心理特征,对其天才与凡庸的两面都给以同情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肯定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建设上的崇高地位。
3.掌握郭沫若研究在20-40年代、50-60年代和新时期以后三个时期的概况。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1.掌握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否定茅盾的观点,并以此为个案,学习用文学史的眼光观察有争议的问题,逐渐进入研究领域。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茅盾《子夜》存在的概念化弊病,同时掌握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以及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等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
了解那种认为《子夜》是所谓“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的贬斥。
3.分析茅盾创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得失。
4.掌握茅盾在三十年代社会分析派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以及这一流派的文学史地位。
第四讲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1.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
掌握老舍的艺术视点:人性与人伦的关系。
分析老舍笔下老派、新派与正派等三类人物形象的涵。
掌握老舍批判传统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
2.理解《骆驼祥子》可能存在的不同层面的主题意蕴。
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掌握老舍对于病态城市文明造成人性伤害的忧虑。
3.从老舍作品的风俗描写、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幽默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去把握“京味”的风格,掌握“京味”小说的源头,并掌握风格评析的一般方法。
4.了解有关樊骏、园等老舍研究的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
第五讲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1.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精神分析派的观点运用、比较文学的视角、传统文化的视角以及接受美学的层面等向个方面,掌握禺研究的现状。
2.通过从《雷雨》、《日出》、《原野》到《人》等作品,掌握禺话剧中的诗意特征等。
3.掌握《雷雨》等经典剧作的涵,包括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象征性意象、超越客观真实的表现性和多义性。
对周朴园、蘩漪的形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解折。
第六讲从文与“京派”文学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掌握京派与现实保持距离及偏于古典审美的倾向,肯定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掌握京派的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
2.从从文的写作心理、姿态,看其作品的特色与得失。
理解构成湘西文学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的元素,掌握像从文这样对现代化和都市文明持批判态度的作家的观照价值。
3.了解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
第七讲爱玲的《传奇》与“爱玲热”1.掌握爱玲《传奇》中的“的传奇”和“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以及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2.从意象营造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分析爱玲小说艺术的创新和袭旧。
掌握爱玲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
掌握其作品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具有的缺陷。
注意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特异的地位。
3.掌握两次“爱玲热”出现的不同情况。
包括傅雷对爱玲的批评、80年代爱玲被重新发现,并逐渐形成热点的过程和原因。
9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的过程、社会消费心理,及其身世被热炒和商业包装,并在社会上流行的现象。
第八讲穆旦与九叶诗派1.了解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掌握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出现的“历史意识的浮现”、“诗歌散文美的追求”和“新诗现代性的拓展”等创作趋向。
2.了解九叶诗派的形成情况,包括他们在40年代的两次聚集、他们同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关系等。
掌握九叶诗派的诗学主及其共同追求。
3.掌握穆旦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和艺术创新的基本要素。
第九讲现代散文五家1.掌握“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格外发达的主要情况和原因,掌握现代散文的“闲话体(风)”和“独语体”两个主要语体的特点。
通过对几位代表性散文家创作特色的分析,大致把握现代散文的几种主要风格类型,掌握散文鉴赏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2.掌握周作人的“言志”散文以及基本体式,了解“言志派”的其他散文作家。
3.比较“冰心体”与朱自清的抒情文体。
4.掌握郁达夫的行旅散文的特点。
5.掌握何其芳散文的特点和“独语体”的特征。
第十讲树理评价问题与农村写作1.了解树理小说的创作在解放区文艺界受重视的情况,以及树理获此殊荣的原因。
了解树理创作的主要特点和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以及作家自身的局限。
2.掌握树理在五六十年代所作出的努力和他受到的褒贬毁誉,以及人们对树理的评价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
3.掌握“文革”后树理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者们的主要观点。
第十一讲“样板戏”及对它的评价1.了解“样板戏”在中国的戏剧性遭遇。
2.掌握“样板戏”的产生与京剧现代戏的关系,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江青对于“样板戏”的作用。
3.了解戏剧艺术家和观众在京剧现代戏和“样板戏”创作过程中的影响,以及斗争哲学和道德理想在其中的作用。
4.分析“样板戏”为了适应表现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时期的生活,而在艺术上对传统京剧进行的主要改革。
第十二讲朦胧诗及其叙述1.了解由朦胧诗的“朦胧”所引起的论争情况以及发展结果,掌握朦胧诗以及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朦胧诗进入文学史的情况,掌握舒婷、北岛、顾城的创作风格特点,并比较他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