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工实务答题技巧

社工实务答题技巧

社工师案例分析题解答技巧与方法(社会工作者辅导)社会工作者辅导社工师案例分析题解答技巧与方法『案例分析题』答题要求:应试人员需对提供的案例背景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按要求作答。

案例一张先生,66岁,独居,患肛瘘。

可独立生活,病发时,卧床不起。

有固定足额的退休金。

有四个儿女,都在国外工作,很少回来探望他。

曾经想找个伴,担心影响与子女的感情。

年龄升高,记忆力下降,经常忘记关煤气,差点引起火灾。

最近病情加重,生活无法自理。

社区医院束手无策;大医院因老人年龄较大且心脏不太好,不能动手术。

张先生常常感到孤立无援,焦虑不安。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张先生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2.针对张先生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怎样的介入策略?参考答案:1、张先生面临着老年人常遇到的一些问题:首先,因受肛瘘困扰,病情加重,急需治疗疾病,维护健康;其次,因为老年人的心理常受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加上长期独居,张先生感到无助、焦虑,急需情绪疏导。

再次,人到老年,更感孤独寂寞,更加向往美好婚姻家庭生活,张先生也不例外,他渴望再婚,却又有顾虑。

第四,因为记忆力衰退引发了安全问题。

2、主要介入策略第一,针对老人的疾病困扰,工作者应协调医院和社区,制定医疗方案;第二,与老人进行沟通,倾听老人内心所想,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状态;第三,教给老人健康知识,鼓励老人积极应对老年生活;第三,联系社区机构和志愿者,关心老人,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并鼓励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第四,协助老人与子女沟通,解决顾虑,使老人达成再婚;第五,通过相关训练,帮助老人保持学习,以减缓记忆衰退。

通过以上方案,最终使老人能走出困境,安享晚年。

案例二:案主方女士,42岁,小学文化程度,家有一子正读高中,三年前夫妇双双下岗,家庭经济负担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整个家庭经济收入只靠低保维持。

方女士整日精打细算,节衣缩食,也仅能够勉强糊口。

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下,方女士失去了微笑,终日愁眉不展。

她也尝试着到人才市场去寻找工作,可是,她的年龄和学历使她一次又一次的被用人单位拒绝。

居委会为方女士介绍了家政、小区保洁等小时工,可她认为这些都是外地人干的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总要找一些稍微体面而且报酬较高的工作才行。

方女士回绝了居委会的热心,可是一下子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于是,她只好一直呆在家中,三年来,贫困和失业使她越来越自卑,同时她也变得越来越绝望。

问题:1.请用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来分析方女士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境地?2.针对方女士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帮助她走出这个低谷?答题要点:1.下岗失业和贫困是方女士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环境中的人”理论,她之所以陷入如此境地,主要原因在于:(1)自身原因:案主的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因为个人爱面子,而不愿意从事一些被认为“不体面”的工作(如家政、保洁工等),实际上是因为个人无法适应社会变化,导致自身被边缘化。

另外,由于方女士,人已届中年,而且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受教育水平低,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她不具备适应社会迅速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她多次遭到用人单位拒绝的原因所在。

(2)社会原因:案主的主要问题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国企转制,进而导致了大批工人下岗。

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案主依然停留于传统的思维之中,从而无法适应现实社会。

2.针对案主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介入策略:(1)个案工作介入:案主因为现实挫折已经影响到了案主的自我评价并进而影响到了案主的家庭。

通过个案工作方法,案主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以接纳的态度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倾听案主的心声,缓解案主的因贫困和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出发,使案主获得同感、尊重,进而帮助案主认清自我,了解社会。

基于优势视角,帮助案主发掘自身潜能,发展自我,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鼓励案主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

(2)小组工作介入:小组工作强调相互支持、共同分享、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原则。

开展“下岗失业人员互助”小组活动,鼓励方女士参与进来,通过小组活动,使方女士获得小组成员的共同支持,宣泄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分享成功的再就业经验,使方女士转变传统观念,更好的适应现实社会。

小组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使方女士拓展人际网络,获取更多的资源。

在小组活动中,也可以帮助方女士获得更多的关于下岗职工的政策法规,使其更清晰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明确自己的出路和方向。

通过小组活动,发展案主自身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其摆脱贫困的可能性。

(3)整合社区资源,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以及开展相关的再就业培训和相关的职业培训,提高案主的知识技能,增强她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案例三:小轩是本市重点高中直升班中的尖子生,数理化成绩突出,为人彬彬有礼,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小轩结识了同一赛组的女生淑玲,两人因共同的爱好走的很近,经常一起学习并产生了好感。

在面临高考的关键时刻,淑玲以学业繁重没有时间为由,突然不再与小轩来往。

为此,小轩的情绪波动很大,精神状态很差,无心学习。

家长和班主任都很担心,情急之下,小轩的母亲前来寻求社工小D的帮助。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小轩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2.针对小轩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怎样的介入策略?3、指出上述案例中的“四个基本系统”答案要点:1、服务对象小轩正处青春年少阶段,在这一阶段渴望与同龄人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小轩和淑玲产生好感,而淑玲却突然不再理会小轩,使得小轩心理状况受到很大影响,消沉、厌学。

2、针对小轩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一下介入策略:(1)服务对象因为人际交往受挫已经波及自身精神状况并进而影响到学习。

通过个案工作方法,与小轩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以接纳的态度与小轩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倾听他的心声,缓解服务对象因人际交往受挫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出发,使案主获得同感、尊重。

进而对案主进行人际交往辅导,培养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并拓展其人际交往能力。

(2)与淑玲进行沟通,了解与小轩断交的真正原因。

开展人际交往辅导小组,小组工作强调相互支持、共同分享、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原则。

鼓励小轩和淑玲,通过小组活动,分享正确的人际交往经验,学习正确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对同伴交往采取正确态度。

(3)家长和班主任主动关心服务对象小轩,不只关心其学习,而是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尤其人际交往方面进行关注,引导小轩正确处理与同伴关系;必要时进行经验分享,以供借鉴。

3、改变媒介系统: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系统:小轩、小轩母亲目标系统:小轩、小轩母亲、淑玲、班主任行动系统:社会工作者、班主任、小轩母亲关于案例分析的答题技术:关于案例分析的服务对象的困境分析,主要从服务对象自身(如生理、心理、社会、角色扮演,工作出现问题等),他的家庭关系问题,(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问题),家庭外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同事邻居关系问题等),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或国家政策的原因而导致服务对象的自身资源不能发挥等方面来分析。

关于主要介入策略,仍然从这些角度来入手。

1.如针对服务对象自己,应当……,主要运用个案工作的一些方法,(具体参考下面的总结)。

2.针对他的家庭(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应当……,(主要运用个案工作的联合家庭治疗或结构家庭治疗法等)。

3.如果服务对象有几个人,具有相同问题或者可以相互支持,可以使用小组工作方法,基本的小组类型是支持小组和成长小组。

4.针对服务对象的环境和社区,应当……,主要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另外,可以回答社区提供资源或组织社区志愿者上门怎么服务等。

社工师方案设计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来源:『方案设计题』答题要求:根据题目的要求,设计出环节完整、严密、可行性强的服务方案。

案例一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作者介入。

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请按照个案工作的进程设计一下社会工作者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

答案要点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幼儿园周老师,她反映的是班里小朋友施巧巧可能受到母亲虐待的的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周老师,而是施巧巧及其母亲张女士。

所以通过和周老师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作者需要拜访张女士,通过和她的会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个案辅导。

⑴接案阶段。

社会工作者与张女士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

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同理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期待。

社会工作者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⑵预估阶段。

在现有资料的帮助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

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

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

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

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例如打女儿等。

此外,女儿施巧巧也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辅导。

⑶计划阶段。

社会工作者协助张女士一起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

个案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张女士的心理压力和教养方式,使其用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处理情绪,对于女儿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处理施巧巧由于被打而带来的情绪议题。

为为达成这个总目标,需要对张女士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修正。

其一,协助张女士宣泄积压于心头的负面情绪;其二,帮助张女士学习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及压力管理技巧;其三,改变张女士不适宜的教养方式,教导其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

与此同时,对施巧巧进行必要的辅导,一则处理被打的情绪伤害,二则教导其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⑷介入阶段。

根据计划展开服务,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里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增强案主力量,处理张女士的负面情绪,并教导其学习积极的压力管理技巧及教养技能;其二,处理施巧巧的情绪伤害,教导其与父母正向沟通的策略;其三,改善案主环境,强化家庭及幼儿园对于施巧巧及其母亲的支持,促进其改变与成长。

⑸评估阶段。

社会工作者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

此处,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约见张女士的女儿施巧巧,询问其母亲的改变状况以此分析个案辅导的效果。

此外,需要提前告知个案辅导即将结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