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来源:《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P450-原文:七:“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㈠;以奸者七十二君㈡,论先王之道儿明周召㈢之迹,一君无所鉤㈣用。
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指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孔子谓老聃曰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其履哉!夫白鶂㈤之相视,眸子不运㈥而风化㈦;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㈧;类㈨自为雌雄,故风化。
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
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曰,复见月:“丘得之矣。
乌鹊孺㈩,鱼傅沫11,细要12者化,有弟而兄啼13。
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14!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注释】○一孰知其故矣:“孰”,同“熟”。
林云铭本作“熟”。
“故”,典故(林希逸说)。
○二以奸者七十二君:“奸者”杜威“干诸”。
干,求也。
诸,之于。
干诸,谓向某人求取俸禄。
“七十二君”,谓很多君主。
“七十二”,乃古人习用之虚数,如七十二钻(《外物》)、七十二行等。
严灵峰说:“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所历者:鲁、齐、宋、卫、陈、蔡流过,而所遇者,齐景公、鲁定公、鲁哀公而已。
其余史书莫详。
且春秋时只十二诸侯,亦无七十二国,其经所记为鲁十二君而已,似孔子未能见七十二君之多。
”○三周召:指周公、召公,都是武王的弟弟。
○四钩:取(《释文》)。
○五白鶂:水鸟的一种。
“鶂”,同“鷁”(海平按:两字都读如义),形同鸬鹚(读为卢辞),毛白色,能高飞,遇风不避。
前人画鷁像于船头,所以叫船头为“鷁头”。
马叙伦说:“‘鶂’,《御览》引作‘鷁’……。
《说文》‘鶂’下引《春秋传》曰:‘六鶂退飞。
’《左传》作‘鶂’,是其证。
”○六不运,定睛注视(宣颖《注》)。
○七风化:生物的意思。
郭象《注》:“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风化。
”王先谦说:“案‘风’,读如‘牛马其风’之‘风’,谓雌雄相诱也。
‘化’者,感而成孕。
”○八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雄虫鸣于上方,雌虫在下方应和而感化生子。
○九类:一种虚构的动物,一身两性,见《山海经》。
陆德明说:“《山海经》云:亶爱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发,其名曰‘师类’;《带山》有鸟,其状如风,五采文,其名曰‘奇类’,皆自牝(海平按:读如聘,雄性的)牡也。
”○十乌鹊孺:“孺”,孚乳而生(《释文》引李颐说)。
谓乌鹊孵化而生、㈠㈡㈢㈣㈤㈥㈦㈧㈨㈩11121314十一鱼傅沫:“傅”,同付。
谓鱼濡沫而生。
十二细要,指蜂。
“要”,即腰。
十三有弟而兄啼地:有了弟弟,哥哥失爱而啼哭。
郭象说:“言人之性舍长而亲幼,故啼也。
”林希逸说:“兄弟同母,必乳绝而后生,兄不得乳而后有弟,故曰‘兄啼’。
……佛经所言胎生,卵生,化生,湿生,真乐必出于此。
”唐顺之说:“乌鹊孺,卵生;鱼傅沫,湿生;细要者,化生;有弟而兄啼,胎生。
佛所谓四生本此。
”(见王船山《庄子解》王敔(海平按:读如雨,古乐器,此为人名。
)《注》所引)十四与化为人:与造化为友。
《大宗师》:“与造物者为人”同义。
“人”,训“偶”;“为人”,即“为偶”。
【今译】孔子对老聃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自以为很久了,熟悉其中的道理了,拿来进见七十二个君主,讲解先王的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可是没有被一个君主所取用。
太难了!这些人难以说服吗,还是道理难以发扬呢?”老子说:“幸好你没有遇到治世的君主啊!所谓六经,只是先王陈旧的足迹,哪里是足迹的根源呢!你现在所说的,就像是足迹。
足迹,乃是鞋所踩的痕迹,而足迹哪算是鞋呢!白鶂雌雄相看,定睛凝视而生育;虫,雄的在上方叫,雌的在下方应,便生育。
本性不可改易,命不可变更,时间不可止留,道不可闭塞。
如果得到道,怎样都可行,失去道,怎样都不可行。
”孔子三个月不出门,然后再去见老聃说:“我懂了。
乌鸦喜鹊孵化而生,鱼濡沫而生,蜂类是化生,弟弟出生,哥哥失爱而啼哭。
很久了,我没有和造化为友。
不和造化为友,怎能去化人!”老子说:“可以。
孔丘得道了!”杂篇《天下》P983一天下之治方术(一)者多矣,皆以其有(二)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三)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四)?”“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五)。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六)于变化,谓之圣人。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七),薰然慈仁,谓之君子。
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八),其数一二三四是也(九),百官以此相齿(十),以事为常11,以衣食为主,以蕃息畜藏为意12,老弱孤寡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13乎!配神明14,醇天地15,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16,系于末度17,六通四辟18,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19明而在数度20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21缙绅22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23。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注释】○一方术:指特定的学问,为道术的一部分。
林希逸说:“方术,学术也。
”(《南华真经口义》)蒋锡昌说:“‘方术’者,乃庄子指曲士一察之道而言;如墨翟、宋鈃(读如形)、惠施、公孙龙等所治之道,事也。
”(《庄子哲学天下校释》)○二其有:谓所学(宣颖《南华经解》)。
“有”,谓攻治所得(蒋锡昌说)。
○三道术:指东西宇宙人生本愿的学问。
○四神何由降?明何由出:“神”,灵妙。
“明”,智慧。
林云铭说:“‘神’者,明之藏。
‘明’者,神之发。
言道术之极也。
”(《庄子因》)梁启超说:“神明犹言智慧。
”(《诸子考释》内《庄子·天下篇释义》)唐君毅说:“以神明言灵台灵府之心,尤庄子指所擅长。
神与明之异,唯在‘神’乃自其为心所直发而说,‘明’则要在自其能照物而说,故明亦在神中。
”(《中国哲学原论》,第47页)○五一:即道。
○六兆:征兆,预端。
○七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以仁来施行恩惠,以义来建立条理,以礼来范围行动,以乐来调和性情(《中国哲学史资料选机》中《庄子·天下》篇译文)。
曹础基说:“‘以仁为恩’这以下刘局说的‘君子’,指的是儒家。
”(《庄子浅注》)○八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以法度为分守,以名号作标志,以比较为征验,以考稽作判断。
蒋锡昌说:“‘分’即‘分守’亦即职守,谓自己职分所当守也。
‘表’借为‘标’,‘以名为表’,言‘百官’以所陈之言论为自己做事之标准,俾使名实相符也。
‘参’借为‘三’,‘三’乃虚数,用为多谊,‘以参为验’,言‘百官’治事,以多为验,所谓‘孤证不信’也。
‘以稽为决’,言‘百官’治事,以考为定也。
《天道》:‘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
’‘以参为验’即为‘比’之解释;盖‘比’者,亦即以多数事物比而验之也。
‘以稽为决’即为‘详’之解释;盖‘详’者,亦即以严密考虑审而决之也。
‘以法为名,以名为表’,言‘百官’所办之事;‘以参为验,以稽为决’,言‘百官’办事之法。
”曹础基说:“‘以法为名’这以下六句说的,反映了法家的主张。
”○九其数一二三四是也:好像数一二三四那样明白。
“其”,犹若,如。
“数”,等级之数。
马叙伦说:“案‘其’犹若也。
详见《经传释词》。
”(《庄子义证》)林希逸说:“其数一二三四,言纤悉历历明备也。
”○十百官以此相齿:百官依这样相列序位。
“齿”,序列。
蒋锡昌说:“所谓‘百官’,即《荀子》所谓‘官人百吏’,乃各种小官之统称。
”十一以事为常:以职事为常务。
曹础基说:“‘以事为常’这以下六句写的是平民的事。
”十二以蕃息畜藏为意:“蕃息”,即繁殖。
“畜藏”,即蓄藏,“畜”,同蓄。
“以”字原缺,“为意”两字原在“老弱孤寡”下,据陶鸿庆等之说移上。
陶鸿庆说:“自‘蕃息’以下,文有错乱。
当云:‘以蕃息畜藏为意,老弱孤寡皆有养,民之理也。
’‘为意’二字,及‘以’字,皆脱误在下。
”(《读老庄札记》)武延绪说:“按‘蕃’上疑亦当有‘以’字。
”(《庄子札记》)蒋锡昌说:“‘为意’二字,当在‘藏’字之下。
此言‘百官’所为之事,当以民之衣食为主,蕃息畜藏为意。
”按:陶鸿庆等之说可从。
日本高山寺藏古写本在“老弱孤寡”下正无“为意”二字,当依上两句文例改为“以蕃息畜藏为意”。
十三备:完备。
蒋锡昌说:“‘备’,谓备有道术之全,而不限于一曲。
”十四配神明:配合天地造化的灵妙。
蒋锡昌说:“‘神明’者,即自然之称。
言古之道人与自然为配合、与天地为一体。
”十五醇天地:取法天地。
“醇“,借为准。
章炳麟说:“‘醇’借为‘准’。
地官质人,壹其淳制。
《释文》:‘淳,音准,’是其例。
《易》曰:‘易与天地准。
’配神明,准天地i,二句意同。
”(《庄子解故》)十六本数:本愿,指道的根本。
褚伯秀说:“本数,即所谓‘一’。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蒋锡昌说:“本数者,犹言度数之本,即天地是也。
”十七末度:指法度,为道的末节。
十八六通四辟:六合通达四时顺畅。
“六”,指六合,即四方上下。
“四”,指四时;一指空间,一指时间。
“辟”,同“闢”。
“六通四辟”已见于(天道)篇。
十九其:指上“古之所谓道术”而言(蒋锡昌说)。
二十数度:指典章制度。
二十一邹鲁之士:指儒士。
蒋锡昌说:“邹鲁之士,盖统指儒家而言。
”马叙伦说:“陆德明曰:‘邹,孔子父所封邑。
’伦案《说文》曰:‘聊,鲁下邑,孔子之乡。
’则‘邹’借为‘聊’,音同照纽。
……或曰:《史记·孟子列传》:孟子驺人也。
‘驺’为‘邹’之借字。
此‘邹’谓孟子生邑,则非也。
”二十二缙绅:“缙”,笏。
“绅”,大带(成《疏》)。
“缙绅”,亦指儒士。
蒋锡昌说:“‘缙绅’盖即‘儒服’之一种。
‘缙绅先生’称儒家也。
‘缙绅先生’即‘邹鲁之士’,‘邹鲁之士’即上文‘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之‘君子’,皆儒家之称也。
”二十三《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这六句马叙伦疑是古之注文。
马叙伦说:“‘《诗》以道志’以下六句,疑古注文,传写误为正文。
”杨柳桥说:“马氏疑为注文,甚有理,但不妨文义,亦未据删。
”【今译】天下研究方术的人很多了,都以为自己所学的是无以复加、再好不过了。
古时所谓的道术,到底在哪里?答说:“无所不在。
”问说:“[造化的]灵妙从哪里降下?[人类的]智慧从哪里出现?”答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都导源于‘一’。
”不离于宗本,称为天人。
不离于精微,称为神人。
不离于真质,称为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