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论文

探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解决问题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及优势。

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

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
1.教学内容安排。

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采用独立式,教学目标中把应用题独立提出来。

由于繁杂的应用题分类体系将各种题型编排成一个相对应的数量关系式,学生的解题过程就成为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而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则采用分散式。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

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

2.问题呈现方式。

应用题是以文字形式呈现,形式比较单一。

对学生的吸引不大,特别是低段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兴趣。

而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

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

信息内容以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

3.学生培养目标。

应用题教学时多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教学中心就是分析数量关系间存在的唯一的运算关系,把找到“解题方法”为目标。

而解决问题教学时则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
新颖性和挑战性。

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明显优势。

1.体现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去寻求答案。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的探究过程。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时,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才能够体现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

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
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

3.交流评价解决问题。

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

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

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

4.巩固方法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

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教师需要注意的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
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

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

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4.关注学生评价反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

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

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的、常规的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解决开放题等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解法。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