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白居易教案制作:刘学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掌握作品创造背景及相应的文化常识。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结合课后注解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3.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概括诗歌的主题。
课时设计: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讨论法引入多媒体视频、课件学情分析1.同学们对白居易诗歌在上学期教学《琵琶行》时有所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2.平时同学们对有关《长恨歌》的历史舞剧《霓裳羽衣舞》在媒体中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帮助。
3.但是诗歌鉴赏难度比较大,曲解意象,错误理解诗歌思想现象时有发生。
4.知人论世的能力有待提高加强。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一)预习内容:1.参阅课本注解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
2.诵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初步感知。
3.尝试分析诗歌内容主旨。
整体把握思路。
(二)预习问题汇总:二、导入新课(播放历史舞蹈视频1、2片段激趣)参阅课件PPT三、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白居易及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 ,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长恨歌》创作背景:《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文化常识歌行体(参阅PPT课件)四、多种方式朗读课文1.学生对照注解自读一遍全诗。
2.学生集体诵读一遍全诗。
3.学生听名家范读一遍全诗(多媒体播放)五、解题:同学们思考课文题目,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1、诗题是什么意思?2、诗题暗含哪些信息?3、诗题激发我们思考哪些问题?谁长恨?长恨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作者写这种“长恨”目的何在?4.你推测本诗的主旨是什么?《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六、学生探究文本的大意。
1.学生讨论分析:谁长恨?恨什么?提示:《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根据诗歌的叙事脉络,李隆基和杨贵妃,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2.我们可以将诗歌划分为二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二个部分的写作内容。
第一部分: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杨贵妃入宫受宠,唐玄宗迷色误国。
第二部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七.文本精读: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2、分析: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 ,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3、“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分析:紧接着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第二部分1、“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六军不发” ,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2、“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
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3、天旋日转回龙驭……不见玉颜空死处。
写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4、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此“恨”经年,可谓长矣。
唐玄宗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
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5、“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八、概括诗中的故事内容你能来说一说诗中的故事内容吗?1、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相识;2、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眷恋;3、杨贵妃举家辉煌腾达;4、马嵬御军兵变,贵妃被迫赐死;在蜀中的寂寞悲伤;5、唐玄宗回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后睹物思人、辗转难眠;6、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7、杨贵妃托物寄词。
小结(略)九、从全诗来看,诗人是如何一层一层地来表现“长恨”的?提示:(1)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得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矛盾和痛苦心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可以说“死别”是“长恨”的起点。
(2)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重经旧地,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了。
(3)诗的尾声,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通过成仙之后的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以及“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爱情的坚贞和执着,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情感迸发到极点。
十、《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
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①讽喻说。
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 ;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②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作凡人与。
③双重主题说。
就是以上两种观点都有。
小结:十一、当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精品文档A.香山居士B.醉吟先生C.白乐天D.白微之2.李、杨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A.贞观之治B.安史之乱C.宦官当权D.玄武门之变3.以下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的是()A.韩愈B.元稹C.张籍D.白居易4.《长恨歌》的诗歌体裁属()A.七言律诗B.七言近体C.七言歌行D.七言绝句(二)填空题(1)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诗人是(2)渔阳鼙鼓动地来,(3)夕殿萤飞思悄然,(4)行宫见月伤心色,(5)春风桃李花开夜,(6)玉容寂寞泪阑干,(7)在天愿为比翼鸟,(三)请同学们说说文章的主旨?十二、课后作业:1、熟读诗歌,背诵名句2、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认识板书设计:长恨歌第一部分: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杨贵妃入宫受宠,唐玄宗迷色误国。
第二部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