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师读书笔记《小学英语》读书摘
记
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丛书《小学英语》
主编程晓堂刘兆义
第一章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确定一个单元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依据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统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即基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维度的目标。
我认为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并不需要非得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去体现,其实也是很难体现的。
所以我们建议老师们在确定目标时,首先要联想《课标》相应级别的目标描述,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来设定。
通常每一节课或每个单元都应该有语言知识目标和语言技能目标,还有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等目标。
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不要硬性地分配到每个单元或每节课中。
一个单元可能有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可能有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内容,可能还有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四十分钟的课都需要设定这五个方面的目标。
另外,确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其可行性。
所以,老师们在设计目标的时候,一是要明确有哪些目标,这要根据《课标》,根据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二是要明确这些目标实现的过程和层次是怎样的,不同的课,不同的阶段,应该有哪些目标。
如何确定一个活动的教学目标
活动是个泛指的概念,实际上应该是具体到课堂上某些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
就我个人的理解,一个活动的目标无外乎一些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在具体活动中得落实。
语言知识就是词汇、语法、语音,还包括一些语用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语言技能就是听、说、读、写等。
我主张每个活动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甚至是单一的目标。
比如某个活动是听,那就单纯地听。
当然有些活动要综合运用一些其他知识和技能,比如说某教材里有这样的活动:listening and vocabulary; speaking and listening,那就可能有两个具体目标。
老师们要注意,组织每项活动时,都要让学生开始就知道这个活动要
让他们干什么,让听课的老师清楚地知道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在具体设计一个活动的时候,到底应把目标定位于什么呢我想,这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也没有统一的要求。
但是原则是教师在设计一个活动或者在实施这个活动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活动是要干什么,希望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达到什么目的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课标》中目标要求的五个方面内容的具体化或细化。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活动是词汇学习活动,那该活动的具体目标可能就是:学生能不能听懂这些单词能不能认读这些单词能不能说出这些单词能不能写出这些单词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我们所有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因此,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坚持pupil-centered和for student development的思想理念。
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三条思路来构思教学。
第一,put yourself at the position of your student:应该把自己
摆在学生的地位来确定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自己学生的地位考虑他们的经验、他们的需要、他们的认知水平等,即their life experiences, what they know, what they don’t know, what they need, how about their level of knowledge等。
教一个语言点或词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发音的经验设计,具体教学目标可能会是培养学生根据单词的“音”和“形”学习和记忆单词的策略;这样会使得我们的教学目标以及目标的实现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切合实际。
也就是如何使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化。
第二,put th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learning process: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也就是前面程老师谈到的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非常明确要干什么和如何去做;能够亲身体验做或者学的全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接受或跟着教师去做;能有一种实现目标的成就感。
第三,put the emphasis on students’practice:强调实践是确立语言知识或是语言技能等目标的基础。
依据《课标》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在做教学目标设定时要强调实践这一标准;让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做什么。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an do。
对每个单元、每节课、每项具体活动教学目标的设定,
都应该有比较明晰的实践目标。
比如:学生通过听和选择去判断,找到具体的事物;通过听学生能够涂上相应的颜色等,这就非常具体,也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去落实。
在教学设计这一主题中,我还想谈谈教学整体设计问题。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也有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单元的目标、课堂的目标和每项具体活动的目标之分。
我认为,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并制定好教学的整体目标。
根据不同年段或不同的阶段,教师应该有整体目标的设计,这样才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围绕着整体目标设定各个阶段、各个单元和每节课,乃至某项活动的具体目标。
如何确定语言运用能力目标
《课标》里在描述语法知识目标的时候,措词上不像过去简单地说“要掌握一般过去时”、“要掌握形容词的比较级”,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来描述事物的共同点,或者能用适当的时态来描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些事情,或者是描述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情感态度等等。
这就是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结合起来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语用能力。
如何设计整体教学过程
首先,如果是设计一节课,教师先要从语言学习规律的角度去考虑。
学生学习时首先要接触一些语言现象,要体验、感受、理解这些语言现象,我们把这些称作英语的语言输入。
然后是学生操练、实践和运用这些语言现象,这是语言的输出。
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一般来讲,输出是要建立在输入的基础之上的。
其次,就是一个语言操练安排的问题。
根据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学生首先应该是有语言输入,在体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他们对语言大致有一个感受之后,教师再去操练其中的语言现象,这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这个倒过来做的话,它的合理性就需要研究了。
再次,就是我们课堂教学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什么叫循序渐进呢就是先简单的,再是复杂的;先是容易的,再是难的。
最后,就是考虑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还是先要学习一些语言知识,培养一些语言技能,然后才能运用语言。
《课标》倡导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任
务型教学有一个观点就是主张在用的过程中来学语言。
有地老师认为学生还没有学,怎么能够用呢实际上,即便是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学和用往往是同时发生,但二者还是有着不同层次的。
比如说在任务型教学前面的环节里面,虽然也要用语言,但是用的比较简单的,或者是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者是一种很不完善的语言现象。
而到了任务型教学后面的环节,即语言运用阶段,可能用的就是新的目标语言,或是更加复杂的语言,用的程度也可能高一些。
所以讲到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规律,我觉得应该是处理好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语言的操练和运用的关系,另外还有活动之间的顺序和难易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