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高考诗词鉴赏·意象和意境

(教案)高考诗词鉴赏·意象和意境

诗意地栖居——品味诗歌的意境【导入】《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意境:凄清,苍凉意象:残菊、落花、北风、人影【意象】意:作者的情感;象:形象,人、物、事{练习}鹧鸪天晏几道1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补充}杜鹃,又名子规、杜宇、蜀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

传说蜀王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它的叫声被人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中的杜鹃也就常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课内链接}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离别感伤)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凄凉乡愁)小结:意象=情思×物象——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形象+形象=图景→象+象=境→意象+意象=意境{练习}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境:冷落、衰败。

相关意象组合构成特定特定意义的意境。

意象是细小的、具体的单位,意境范围大而抽象。

1《鹧鸪天》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浩叹。

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

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

“殷勤”两句说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同。

游子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境中,本该心情舒畅愉悦,但是因为听到杜鹃不停的叫声,仍然勾起了强烈的思家情绪,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做了反衬。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

“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可以说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愤慨: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1)触景生情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Ps.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2)移情入景(有我之境)most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Ps.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将花鸟人格化,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感叹忧愤。

(3)物我情融(无我之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Ps.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

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

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物我两相融,悠然而自得。

(4)景略情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Ps.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意境特点常用词}(1)写景状物诗:幽冷清幽宁静静谧闲适恬静(2)边塞怀古诗: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壮阔(3)即事感怀诗:萧瑟凄凉暗淡萧条荒凉冷寂{分析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摹画面;(3)点明意境的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练习}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2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问:第三联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氛围:清冷、幽静心情:孤单、寂寞2《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名列“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

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常常表达对故友的怀念,对故园的思念等。

诗中的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

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

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

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

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

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

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

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

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

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

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

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

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

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练习}江汉杜甫3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Ps.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

他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

前两联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

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

总结:意象=情思×物象——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境=意象+意象——诗歌的生活图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意境题的解答:从意象入手,剖析作者的情感。

【作业】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

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1988年全国卷)4溪涨清风①面,月②繁星满天。

数只船③浦口,④声笛起山前。

①A吹B掠C袭D拂答( D )②A落B圆C明D上答(A)③A傍B依C横D到答( C )④A声B有C几D一答( D )3《江汉》首联“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

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飘泊在外的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感吐露无遗。

颔联“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

”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

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飘泊无依。

颈联“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

”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苏”,复苏。

尾联“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

4《夏日六言》这首诗为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之作。

诗作描绘的是山阴三山夏夜的景色。

“溪涨清风满面”。

大雨洗却了夏日的烦躁与郁闷,诗人临溪而立,清风拂面,自然心旷神怡。

“月落繁星满天”。

立于溪边,静听水声,直到月隐星现,足见诗人之沉迷、爱恋与执着。

“数只船横浦口”。

繁星之下,蒲口的几艘船只隐隐可见。

“横”以动写静,突出星月之夜江边的静谧。

“一声笛起山前”。

一阵悠远的笛声传来,将诗人的视线牵到了远方黑黝黝的山影。

夜已深,月已落,星光之下,山影朦胧。

悠远的笛声,激活了诗人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期待,产生了无穷的兴味。

一句一景,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知,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层次分明地将一幅清新、恬淡、静谧、悠远的山乡夏夜图呈现与读者面前,实为写景诗中不可多得的优秀诗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