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_三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正音)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1.范读全诗。
(整体感知内容)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
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
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
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第三课时一、导入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舟:船。
舟夜:夜间在船上。
书:写、记。
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2.作者简介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
它是浙江海宁人。
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自学古诗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插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自学反馈1.指名朗读。
2.理解诗句含义“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通“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
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象诗情画意:(l)闭上眼睛想象: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2)朗读全诗。
4.小结: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
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指导朗读,背诵全诗1.教师范读。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七、作业熟背三首古诗,记住古诗句意思。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啄木鸟和大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学习课文第二至第九自然段,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应该真心诚意接受别人的批评;不然,变成大病,后悔就晚了。
2.理解“捉虫”、“年轻力壮”、“危险”、“伤害”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课文第三至第八自然段啄木鸟和大树的对话,体会“大树为什么从年轻力壮到成为枯树”。
难点:理解本故事所含的道理,即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毛病,应该真心诚意欢迎别人批评;不然,变成大病,后悔就晚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课。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还学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
1.卡片出示,齐读字词。
2.谁能用“啄木鸟”来说一句话?3.出示词卡“年轻力壮”,问:“年轻力壮”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说自己年轻力壮?年轻力壮的大树是什么样?请小朋友看着图来回答。
(贴图片①)4.这里有一道题,请小朋友按刚才说的填一填。
(幻灯显示训练题)大树长得年轻力壮,你看,它的枝干________,叶子________。
5.小朋友,“年轻力壮”的大树最后怎么样了?(回答后贴词卡“枯死”)枯死的大树又是怎样的?谁能看着图来回答。
(贴图片②)6.(幻灯显示训练题)小朋友,这道题又应该怎样填呢?大树枯死了,你看,它的枝干________,叶子_______。
过渡揭示目标:大树枯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小朋友一块儿来读懂这个故事。
二、抓对话讲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朋友打开课文,自己读读课文第二至第九自然段,想一想,啄木鸟和大树的故事该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开始?(2)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把故事的开头讲给在座的老师们听。
(3)这里的“捉虫”是什么意思?(4)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树已经生病了,它身上的病就是它身上的--虫。
过渡:对!为了劝大树治病,啄木鸟说了好多话。
2.学习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理解啄木鸟说的话。
①请小朋友看课文的第三至第八自然段,找一找啄木鸟说了几次话,在自然段前用“△”标出。
②请小朋友看课文第四自然段,听老师把这一段读一读,大家边听边想:第一次啄木鸟说了几句话?它要告诉大树什么?③啄木鸟说这些话的时候态度怎么样?你可以从哪些词看出?(亲爱、先生、捉虫呢)④指读第四自然段,读出亲切、热情的语气。
⑤齐读第四自然段。
⑥齐读啄木鸟第二次说的话。
⑦问:啄木鸟说的这两次话,你认为哪一次话对大树来说更重要?用“~~~~~~”划出这个句子。
⑧指答后贴板书:小病不治,变成大病就危险啦!⑨对于大树来说,这“小病”指什么? “大病”指什么?”危险”又指什么呢?⑩啄木鸟说这句话又要告诉大树什么?④让我们都来当当热心的啄木鸟医生,再来劝一劝大树吧!(齐读中心句)过渡:事情的后果是那样的严重,大树知道吗?(2)理解大树说的话。
①请小朋友看一看,大树说了几次话?找好后在自然段前打上“√”。
②指名三生分读大树三次说的话,其他学生思考:大树三次说话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回答板书;叫生气不耐烦)③大树三次说话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小朋友联系啄木鸟说的话,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
④第一次:a.大树为什么要叫?b.大树很怕痛,应该怎样叫?小朋友自己练一练,想一想,哪些词该念重音?c.指读,男生读,齐读?⑤第二次:a.大树第一次叫是因为它怕痛,它第二次生气又为了什么呢?谁能看着图说说大树生气的样子?b.它生气地说了什么?c.“身上哪会有虫”是什么意思?d.比较句子:(幻灯显示。
)Ⅰ.这里有两个句子,请1、2大组小朋友读上面一句,3、4大组小朋友读下面一句。
Ⅱ.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句子什么地方不一样?Ⅲ.用了“哪”和“?”的句子读起来生气呢,还是下一句读起来生气?Ⅳ.师范读后问;老师哪些词读出重音?e.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读一读。
f.指名表演读,齐读。
④第三次:a.第三次大树变得“不耐烦”,“不耐烦”是什么意思?b.大树为什么不耐烦? 哪些词语看出大树“不耐烦”了?用“.”在书上标出来。
c.谁用“不耐烦”的语气读读大树说的话?d.指读,齐读。
⑦大树的态度一次一次都不一样,现在谁能看着这句话,(幻灯显示)把大树三次说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⑧指读后评议。
⑨齐读。
过渡:大树的话一次比一次难听,它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它不明白--(读中心句),好心的啄木鸟只好飞走了。
(3)分角色朗读。
同桌小朋友一个当啄木鸟,一个当大树,自己练读它们的对话。
①指名分角色读。
②男女分角色读。
3.学习第九自然段。
引读第九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得出道理。
1.大树枯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请用“因为……所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