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责任制度

产品责任制度

(3)电力这种无体物能否为产品,两法均未论及。
二、关于“产品缺陷”
1、美国 《侵权行为法重述》第402 A条规定,产品缺陷指“对使用 者或消费者或者其财产有不合理危险的缺陷状态。” 美国判例及成文法还进一步指出,认定产品是否存在缺陷 应通过考察产品是否存在下述危险:(1)制造上的危险; (2)设计上的危险;(3)指示上的危险;(4)合理的危 险。但凡存在合理危险的产品,生产者均有警示的义务。 若生产者未尽此义务,产品可认为是缺陷产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欧洲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对于产品责任的权利人未 作明文规定。但学说认为,从第一条规定可推知,任何 因商品瑕疵造成损害之人均可请求生产者承担赔偿责任。 产品之使用人与受损害之第三人也包括在内。
3、中国
台湾
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第2条第1款规定: “消费者:指以消费为目的而为交易、使用商品 或接受服务者。”
这是与各国的国情紧密相连的。
四、产品责任权利主体
1、美国 侵权行为法第二版第402条A规定,产品最终使用人
或消费者(Ultimate User or Consumer)可以请求损害 赔偿 。
对于非产品购买者或使用者之第三人因瑕疵产生损 害时能否求偿的问题并未论及。但理论上认为只要第三 人系制造商合理预见者,就为产品责任保护之对象。
美国产品责任法是在英国产品责任判例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但它的影响却超过了英国产品责任法,并且,在其严 格产品责任制度形成后,对欧盟及欧盟各成员国包括英国的产 品责任法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美国和欧盟各国产品质量的 提高。
2、欧洲
1985年 欧共体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关于对有缺 陷产品责任的指令》(简称《欧共体产品责任指 令》),该指令要求各成员国在1988年8月1日前采 取相应的国内立法予以实施,但允许各成员国有所 取舍。
其第7条又规定,因产品瑕疵致生损害之消费 者或第三人有权向企业经营者请求损害赔偿。显 然,此处的“第三人”是指非契约当事人之第三 人。
大陆
我国法律虽然未对产品责任主体作出具体解释,但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不难得到答案。其第153条规定:“消 费者、用户为使用不合格的产品造成本人或者第三人人身伤 害、财产损失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制造者或者销售者要求 赔偿。”
其《消费者保护法施行细则》第5条则进一步规定: “商品于其流通进入市场,或服务于其提供时,未具通常 可合理期待之安全者,为本法第7条第1项所称安全或卫生 上之危险。但商品或服务已符合当时科技或专业水准者, 不在此限。……商品或服务不得仅因其后有较佳之商品或 服务,而被视为有安全或卫生上之危险。”
大陆
我国大陆对“产品缺陷”的界定体现在《产品质量法》中。 旧法第34条指出:“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 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 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新法未对缺陷作明确的界定,但其第26条规定:“ 生产者应 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 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 该标准; (二)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 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三)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 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新《产品质量法》较之旧《产品质量法》有了很大 的变化。由原来的六章51条,改为现在的六章74条。保 留了29条,增加了25条,修改了20条,近2/3的内容都 作了修改。
4、国际公约
海牙国际私法协会于1973年10月2日通过了一项《关于产品 责任的法律适用公约》,该公约于1978年10月1日生效。公约共 22条,除了对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规则做出规定外,还对产品、
我国大陆关于产品的范围界定较适中,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1)法律用语不精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将产品限定为“用于
销售”之目的,显然未考虑到赠与的情形。
(2)法律对产品范围之界定不统一。 两法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如:《产品质量法》未将建
筑工程纳入其调整范围,但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商品住宅却属于受规范的产品。此外,《产品质量法》未 将天然品、初级农产品及服务列入保护范围,而《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却未加以排除。
3、中国
台湾无专门的产品责任法,其产品责任立法产生过程非 常冗长,从1987年1月实施《消费者保护方案》,一直到 1994年1月才通过了《消费者保护法》。
大陆亦无统一的产品责任法,有关制度散见于《民法通 则》(1986.4)、《产品质量法》(1993.2制定,2000年7月 8日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3.10)等法律法规 中。
1916年美国麦克弗森诉布伊汽车公司案
1932年美国巴克斯特诉福特汽车公司案 1944年埃斯科拉诉可口可乐瓶装公司案 1963年格林曼诉尤巴电力公司案 确立了著名的“格林曼规则”
1、美国
严格责任 (Strict Liability)
1965年美国法学会将“格林曼规则”写入《侵权行 为法重述第二版》第402A节,其具体规定如下: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以“经营者”来作为产品责任之 责任主体,并且依据该法第37条、38条之规定,营业执照出租 出借者、展销会举办者及柜台出租者在某些情形下也可能成为 产品责任主体。
评价:
关于产品责任义务主体,美国规定的非常宽泛,欧 盟规定的较为狭窄,而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所确立的责 任主体则相对广泛。
2、欧洲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虽然未就“产品缺陷” 作明文定义,但第6条规定:“在考虑了所有情况后, 如果该产品没有达到人们有权期待的安全程度,那 么该产品就是有缺陷的。”
“但发展缺陷,不承担责任。”即,不能因后 来有较好的产品发售就认为产品存在瑕疵。
3、中国
台湾
台湾《消费者保护法》第7条第1项指出:“从事设计、 生产、制造商品或提供服务之企业经营者应确保其提供之 商品或服务,无安全或卫生上之危险。”
2、欧洲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第2条以“生产者”(Producer)为 责任主体,具体包括:
1、成品、材料或零配件的制造者;2、将其姓名、商标 或其他标识置于产品之上的人;3、任何进口某种产品在共同 体内销售、出租、租赁或在共同体内以任何形式经销该产品的 人;4、如不能查明产品的生产者,则将产品的每一个提供者 视为该产品的生产者,只有在合理的时间内查出了生产者时, 此销售者才能免于诉讼。
评价:
美国、欧盟、台湾均将产品缺陷定义为产品缺乏合理的 安全性。而我国在对产品缺陷定义时,却采用了两种衡量标准: 一是产品安全性标准;二是产品生产标准。表面上看,这似乎 有助于增强法条的可操作性,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大弊端。实践 中极有可能出现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但却具有不合 理危险的情形。显然,此时在产品安全性标准与产品生产标准 之间存在着冲突。
解决该冲突的关键是修改我国关于产品缺陷的定义,借 鉴国外立法,直接以“产品缺乏合理的安全性”作为认定产品 缺陷的唯一标准。
三、产品责任的义务主体
1、美国
侵权行为法第二版第402条第1项A款规定:“产品责 任”在严格责任及担保责任之下,对于任何商业上的销 售者(any seller in the business of selling goods of that kind )均适用。即美国将产品到达用户之前的一切经手 的专业厂家、批发商、零售商、中间商都视为产品责任 的承担者,甚至产品的修理人、委托人、动产出租者也 可能成为产品责任的义务主体。
评价:
各国关于“产品”的定义相去甚远。
美国的“产品”概念较为宽泛、抽象。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则采用了较狭窄的产品概念, 将“产品”仅限于动产。
台湾地区的立法虽然允许动产和动产均可成为产品责 任中的“商品”,但却指出“从事农、林、渔、牧业之企 业生产者生产之农、林、渔、牧产品亦受‘消费者保护法’ 规范”。这不仅与大多数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并且违背了 立法趋势,显然不可取。
第三章 国际产品责任制度
第一节 产品责任法概述
一、产品责任的概念及性质
(一)概念 产品的制造者或销售者因制造 或销售有缺陷的产品造成消费 者或使用者的人身或财产损害 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二)产品责任的性质 侵权责任
二、各国关于产品责任的立法
1、美国(产品责任法形成最早)
主要是州立法,判例是其主要渊源。 1965年 《侵权法重述(第二版)》 Restatement of The Law , Second Torts 第402条A规定了卖方因产品致使用者或消费者人 身伤害的特别责任。 1979年 美国商务部出台《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供各州采用。
此外,《产品质量法》使用的“受害人”一词及《消 费者权益保护法》使用的“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等用语 同样也说明:在我国产品责任之权利主体并不仅限于直接购 买产品的消费者,还应包括未购买该瑕疵产品的使用者及其 他受损害的第三人。
五、产品责任归责原则
契约责任原则
1842年 英国温特博特姆诉赖特一案
过失责任原则 担保责任原则 严格责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2条第2款、第3款 则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 用于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但是,建 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 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规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第3条之规定, 可知该法将产品严格界定为:(1)为生活需要购买、使 用的商品,包括动产和不动产;(2)服务
大陆 产品责任主体并不仅限于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
我国《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 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 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的制造者、 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