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生命。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极为深广的,然而,它却不是不以惊心动魄的传奇情节和宏大场面引人,不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

而是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典型的社会环境,表现了重大的主题思想,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描写的大都是日常生活细节。

这些生活细节,组成了一幅春华秋月、结社吟诗、饱食起居、儿女痴情、婚嫁丧葬、家政经营等生活图景,是那样逼真,未见藻饰,妙若天成,充满着诗情画意,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细节描写的典范。

一、通过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细节描写可以单独分支,但一旦与人物描写相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

可以由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形象。

(一)、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在众人眼里,刘姥姥是个“女清客”,是给贾母说笑解闷的对象。

殊不知外表村朴粗俗的刘姥姥其实深谙人情世故,能说会道,且别说此中人所不熟悉的乡野风味,她往往能有用极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大家的兴趣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果然她的每次言谈都哄得贾府里老少主子开怀大笑,舒畅之至。

她的故事大概是小说中场面最热闹、气氛最轻松的地方。

不过,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这几回,其作用绝不只是制造欢乐场面,而是要从一些细节的地方,刻画贾府,例如从食物、食具上写出贾府的奢侈无度——“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经过繁复精巧工艺制作的“茄鲞”,以及“雕镂奇绝”的黄杨木套杯,“四楞象牙镶金”和“乌木镶银”筷子,无不显示出贾府在“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际的气象,同时也下正是这种气象,预示了贾府日后的命运——以如此奢侈方式生活,不但在经济上是巨大负担,更必然造成家人子弟的不通事世务、一味享乐,与社会以、世人的完全隔膜。

可以说,贾府主子们在尽情享受人间锦衣美食的同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荣华富贵的牺牲品,贾府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这种种富贵荣华促成的。

在细节描写中,有时候单是一个词的运用,就能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

如第四十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许多人陪同,先在潇湘馆黛玉的卧房里坐了一会儿,后来贾母说:“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

”刘姥姥接着贾母“这屋里窄”的话茬,说:“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

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

…”“威武”一词极普通,人人都熟悉,人人都会用的,可极少有人用来形容房子和家具,但刘姥姥用在这里却是用得再好不过,不但准确,而且传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

刘姥姥的这番话,特别是用上“威武”这个词,是从贾母的一个“窄”字引出来的。

刘姥姥作为一个从偏远农村来的贫苦人家的老妇人,她对贾府里房屋家具的感受当然同贾母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两种身份,两种眼光,两种感受。

“威武”一词用在这里,至少包含两方面的深刻含义:其一,刘姥姥是一个从农村来的没见过大世面的妇女,从来没有见过像贾府这样气派的房子和家具,因此在这些大家面前,自然地产生一种威压感。

“威武”这个词,就最真实、最生动地表达了刘姥姥在此情景之下的独特感受。

其二,刘姥姥是一个虽然纯朴却又世故的老妇人,到贾府里来是为了得到一点好处,她一进贾府就看出贾母这位老祖宗的身份地位。

所以一有机会就抓住说点讨好奉承的话。

“威武”这个词在这里就多少透露出一点讨好奉承的意味。

简单一个词,却极传神地表现出刘姥姥独特的身份地位、独特的思想性格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同时又生动地揭示出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红楼梦》中,家庭的盛衰之变显然是贯穿全书的主线,这条主线联系了贾府中各种人物的命运。

所有人物的命运都受到故事主线的支配,而他们个人的遭遇、结局又都是小说故事主线的一部分。

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对人物性格有精确的把握,不同性格的人物的命运既是小说故事主线的一个部分,又是他们个人的性格的必然反映。

例如小说中写得最为出色的人物王熙凤,她的故事就既是小说的主线一个支系,又深深打上了她个人的性格烙印。

这位荣国府当家理财的琏二奶奶,相貌出众,头脑精明,出身高贵,伶牙利齿,无论哪一个方面,都出类拔萃。

第三回出场之际,她的外表打扮、音容笑貌就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她人还未出,笑话先至,在笑声之后,便听见“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黛玉感到很惊异,在众人皆“敛声屏气”的庄肃气氛中,独她一个人竟敢如此“放诞无礼”。

可见她在贾府中的地位,也可见她迥异于别人的性格。

而笑语竟使得众人“皆敛声屏气”,且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连贾母见了她也忍不住眉开眼笑,戏称她是“凤辣子”。

“凤辣子”的确有所谓“泼辣货”的性格豪爽、举止大方,同时又精明过人擅长辞令交际。

王熙凤是一个机灵聪明的人,这机灵和聪明就常常表现在她的嘴上,特别是从她对贾母的讨好奉承中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

小说这样描写她在初见黛玉时的说话和表现: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王熙凤先是赞美黛玉的“标致”,赞美她的“通身气派”,这是由表及里,而又都落到老祖宗的身上:因这“标致”和“通身气派”,就不应该是老祖宗的外孙女,而应该是老祖宗的“嫡亲孙女”。

如此一来,表面是赞美黛玉的话,就全都变成讨好老祖宗的话了。

“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心头”二字是绝对不可少的。

只有聪明而富有心计的凤姐说话,才考虑得这么详细周到,表达得这么准确。

她说这话时还配合着细致的动作,“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处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凤姐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这段话也是说得绝顶聪明的。

她十分懂得,讨好老祖宗,有时候要直接奉承,有时候又要采取曲折迂回的方法;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法,她都能根据具体情况,掌握得恰到好处。

所以,第六回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凤姐时,是这样说的:“少说些也有一万个心眼子。

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不过他。

”在《红楼梦》中,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话,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来。

如第三十二回,写贾雨村到贾府,贾政命宝玉出来跟他会面,宝玉不愿意,又不敢违抗父命,无可奈何磨蹭一阵之后只得出去。

因为满心不高兴,又走得匆忙,忘了带上扇子。

袭人怕他热,急忙拿了扇子追出来给他。

要是一般人可能会说:“扇子忘了,给你。

”或甚至更简便些:“给你扇子。

”可袭人却是这么说的:“你也不带了扇子去。

亏了我看见,赶着送来。

”从温存体贴中透出一种有意讨好的意味。

一件极琐碎平凡的小事,一句极普通的话,却极生动、准确地表现了袭人特殊的身份地位和她微妙的心理。

(二)人物服饰、外貌等细节的描写外貌描写的手法很多。

细节的作用也很显而易见。

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中,负有神圣的使命。

写环境除大处着笔外,还有细处落墨,作者用细节描写,会活展现出那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服饰等有逼真精湛的细致刻画。

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曹雪芹描写宝玉众人戴的“斗蓬”,缤纷多姿,不仅现显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凸现了各色人物的身份性格,充分发挥了细节的典型作用。

请看林黛玉眼中王熙凤服饰的珠光宝气,林黛玉眼中贾宝玉服饰的雍容华贵。

当黛玉正“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这一段关于服饰的描写精彩绝伦,我们这些对服饰一窍不通的人读起来都感到舌短拗口,可林黛玉却能出口如诵,从头到脚一一道来。

可见,林黛玉对服饰有多么深厚的了解与研究。

黛玉对女人的服饰有研究还可不必大惊小怪,但令人可感叹的是黛玉对男人的服饰也颇有研究。

再请看黛玉眼中贾宝玉的服饰吧。

黛玉“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宝玉的这种服饰虽不曾让黛玉穿戴过,但如不是经常见到,恐怕也不能脱口说出这些服饰的名称。

外貌描写的手法很多。

细节的作用也很显而易见。

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中,负有神圣的使命。

写环境除大处着笔外,还有细处落墨,作者用细节描写,会活展现出那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林黛玉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形象显明而有个性,而黛玉的外貌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的眼睛来写的。

一是从众人眼中来写黛玉的年貌,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二是从宝玉眼中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和神韵的描写。

两处描写虽然出自不同人物的观察,但却反映了黛玉的两个共同特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而在宝玉眼中还体现了林黛玉的聪慧。

另一方面,尽管外祖母口口声声“心肝儿肉”地疼她,林黛玉却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待人处世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文章对这一点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中有两处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关于读书的事。

林黛玉对贾母和宝玉的相同问题回答时答案是不同的。

另一处是饭后的喝茶,由于和家中的习惯不一样,所以林黛玉也不得不改正过来。

正是因为这些细小的地方,林黛玉都不放过,说明了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三)人物心理及人物行为和神态的细节描写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林黛玉听了薛姨妈那边的婆子夸她与宝玉是一对儿后,思绪连绵,涌上心来。

和衣倒下,不觉一梦。

梦中自己被许配给别人,她不答应,求助贾母,贾母不理睬;又见宝玉,宝玉起初道喜,接着留住黛玉,黛玉不信,宝玉用小刀划胸口,黛玉抱住宝玉痛哭……在现实中,她并未许配与人,贾母不至于如此无情,她也不会抱住宝玉,但在梦境中,这些却有它的真实性了:现实的担心和欲望,往往在梦中表现出来;现实中不敢做的事,在梦中敢做。

黛玉的这番梦境,正是她平常心理的反映使然。

林黛玉寄人篱下,多愁善感,对宝玉有情,却又担心不成……这一梦境,正好反映了林黛玉的处境和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