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概述(了解,选择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动荡性●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1、性意识的出现渴望了解性知识、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疏远异性阶段、接近异性阶段、异性眷恋阶段、择偶尝试阶段●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2、更新观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重要,学会判断,选择题)①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少年期基本成熟③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期)2、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六年级到初三上升平稳期,初三到高一显著上升期特点:①自我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
有成人感、自尊感和自卑感②自我开始分化③更自觉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但水平不高也不稳定3、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二是学生自我意识各成分发展的普遍提高的阶段特点: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②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分化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④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⑤自我评价逐渐成熟⑥自尊心强⑦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培养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重要,记,简答题)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①要求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②加强注意的目的性③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培养学生养成随时能把注意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②要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①能不能使注意集中,自信心是关键②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③心情平静有利于注意集中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熟知,可能简答题)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3、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了解)1、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2、智力基本达到成熟3、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液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种以胜利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
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发展到顶峰,3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属于人类的基本功能,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考过液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选择与辨析题)●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2、早起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非常非常重要,记)1、认知发展的机制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同化: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有机体不能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2、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①成熟,指机体的成长②练习和经验③社会性经验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3、认知发展的阶段(非常重要,考过简答题)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儿童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
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了,它会疼得哭”,即所谓的“泛灵论”。
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认为世界是为他存在的。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务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开始逐渐地去集中化,能够学会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一些逆向或互换的逻辑思维。
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考过选择题)两种心理机能: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2、心理发展观(考过简答题)概念: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表现: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3、内化学说概念:该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具体地说,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变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考过选择题和简答题)概念: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三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概念:是指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情绪和情感。
例:紧张—轻松。
●情绪状态分类(重要,选择题常考)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例:人逢喜事精神爽2、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有明显的胜利变化和行为表现。
例:范进中举,狂喜之下疯疯癫癫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的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
●情感的分类(选择题)1、道德感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具有明显的自觉性,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调控和监督作用。
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多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绪理论(了解吧,说不准)1、詹姆士—兰格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人物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即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坎农—巴德学说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考过简答题)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主要有三个观点:第一,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自己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情境的评估,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第二,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第三,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等;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这个唤醒模式的核心部分是认知。
5、扎拉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次评价——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的判断;再评价——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行为。
6、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
1、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1、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应符号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记,简答题)1、敏锐觉察情绪:①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②了解自身成长精力及早期经验③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2、正确调整情绪:①宣泄: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把情绪体验充分表达出来②转移:主观上努力把注意力消极情绪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③调节认知功能④积极的自我暗示4、有效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第四节中学生的意志发展●意志的基本特征:①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②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③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⑤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重要,多种题型考察)1、双趋冲突又称为接近—接近型冲突。
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2、双避冲突又称为回避—回避型冲突。
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3、趋避冲突又称为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又称为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由于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意志的特性: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采取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执行决定的毅力明显增长2、意志行动由易受暗示性向自觉性发展3、意志行动由草率向果断性发展4、意志行动的持续时间逐步增长,坚持性品质逐步形成5、意志行动对行为的调节能力增强,自制力逐渐成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记,简答题)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