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计70分.)1.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考点】分封制【解析】【解答】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A项正确;材料中的“公”是爵位,而“三公九卿制”中的“公”是官职,B项错误;“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都与材料中公、侯、伯、子所体现的“封邦建国”的本义相悖,C、D两项错误。
故选A。
2.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答案】D【考点】宗法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
【解答】“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子”“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故选D。
3.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答案】B【考点】宗法制【解析】题干主要涉及到的概念是宗法制。
宗法制度除了血缘关系的特征外,还有政治等级的核心特征,在分析选项时要把这两点考虑进去。
【解答】A.中的习俗与两处特点没有关系。
B.中的“嫡”反映了血缘关系,“长”反映了等级关系。
C.没有体现等级关系。
D.只强调了身份、地位、门第的对等,不能完全反映政治等级关系。
4. 西周发迹于富庶的渭河谷地,定都岐山脚下的镐京。
如何控制新增的广大东部地区?周公决定继承武王的规划,在洛邑新建一个都城,称为成周,镐京则称为宗周。
镐京为“宗周”,意在强调()A.周为天下之大宗B.周公是天下共主C.镐京是周的发迹之地D.镐京是周的都城所在【答案】A【考点】历史文化常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社会政治经济。
要求学生结合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特征来分析。
【解答】A.宗周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来称呼命名的,意思是强调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B.周公不是天下共主,周王才是天下共主。
C.宗周是依据宗法血缘关系来称呼的,西周的发源地体现不出血缘关系的特点。
D.材料的意思明显不是强调都城的意思。
5. 据《礼记》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所以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由此可知,西周“乐”制的设计,旨在()A.巩固宗法制的统治B.确立贵族等级秩序C.维系社会秩序稳定D.弥补分封制度缺陷【答案】C【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析】本题关键词是关键词“莫不和敬”“莫不和顺”“莫不和亲”“合父子君臣”,结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莫不和敬”“莫不和顺”“莫不和亲”“合父子君臣”可知“乐”制旨在缓和等级矛盾、维系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
“乐”制在于维护宗法制和等级次序,非“建立”和“确立”,可排除A、B项;“乐”制与分封制是文化和政治两个不同领域的制度,“乐”制是为了维护分封制,非弥补分封制度缺陷,可排除D项。
故选C。
6.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宗法和分封制度,对维护周的长期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利大于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可知,主要论述了西周的分封制度,而非强调宗法制度以及宗法分封间的关系,故B、C项错误;根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故D项正确。
故选D。
7. 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
但“百姓”原指贵族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
这里引起“百姓”词义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出现,宗法制遭到破坏B.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推行,导致世家大族开始衰落C.两宋时期城市商业迅速发展,市民队伍迅速扩大D.近代“西学东渐”,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答案】A【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宗法制【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演变的相关知识。
【解答】在宗法制下,只有贵族阶层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有名无姓。
而随着春秋战国社会的经济大变革,宗法贵族的特权逐渐被消除,平民也有了自己的姓氏,而贵族的地位日渐下降,“百姓”不再是特权了,故A正确。
B项“隋唐时期”错误,排除。
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扩大”与“百姓”词义变化不符,排除。
D项明显错误,排除。
故选A。
8. 周初分封,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土地、部族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获得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
由此可知,当时分封()A.削弱了国家一统政治格局 B.提高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C.有利于各地区开发和管理D.旨在拓展周王室统治疆域【答案】C【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解答】通过材料“获得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可以看出分封制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与管理,故C正确;A叙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材料信息与诸侯国政治地位无关,排除B;分封制的目的是维护周的统治,而不是拓展疆域,排除D。
9. 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
周王的这一做法()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答案】A【考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从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形成了“家天下”政治局面。
【解答】A.周文王与武王时,举行祈请商远祖先王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意在强调周与商一样具有正统性,A项正确;B.材料没有涉及周对商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C.周灭商,取而代之,这是政权更替,不是一脉相承,排除C项;D.周王通过祈请方式使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的合法性,并不代表商先王对周共主地位的认可,排除D项。
10. 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
这一现象()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B.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C.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D.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答案】B【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演变情况。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材料“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可知,分封制在最基层开始瓦解,排除B。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说法片面,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1. 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
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A.控制农业生产区B.加强对东方的控制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防止地方离心力【答案】A【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
【解答】西周分封的七个主要地区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所以西周分封制的着眼点是为了控制农业生产区,A正确。
题干中的七个地区并非全部在东方,B排除。
CD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A。
12. 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答案】C【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在历史上属于楚国的地域,但这里的历史文化遗存却表现出周文化风格,考生要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解答】根据材料汉水流域的文化遗址具有“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说明此时周朝的文化对于周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推动西周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是分封制的推行,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主旨是周朝文化对于周边的影响,而宗法制度主要是解决贵族内部的矛盾,对于文化传播到其它地区作用不明显,因此A选项错误;战争往往带有破坏性,它与文化的交流关系并不明显,故B选项错误;礼乐制度主要是维系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而非将周朝的文化传播到其它地区,故D选项错误。
13.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答案】B【考点】汉字的形成演变【解析】本题以碑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答】周没有县制,汉唐不符合“始为县”,变七国为一国,并四海,行县制,符合这些要素的只有秦。
本题是考查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特征。
14.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